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要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用3-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厦门日报》2015年8月4日)
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劳动教育的缺失,不但导致中小学生大手大脚的日常浪费习惯,更导致日后劳动情商的丧失,重视学习教育,忽视劳动教育,同样是一种生活技能和人生财富的遗失。
农业生产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也是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具备的。如今的城市孩子智商很高,情商却不怎么高,而通过劳动就能够提高情商,培养真性情。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孩子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和仁慈。通过劳动锻炼,孩子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农业生产劳动中的艰辛以及劳动中的协作精神,能够起到张弛有度的效果,长期生活在懒散的城市环境中,难免会产生一味追求享受的不好习惯,不忆苦就不能好思甜,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乐趣。因此,城市孩子的农业劳动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修养培养的过程。
适当的农业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智力、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要合理认识世界难免会偏颇和偏激。
劳动光荣,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创造价值,寻找失落的农耕文明,也是一种认知土地和农村的过程,如果更多的城市孩子通过农业劳动得到了认知农业的机会,进而科学和理性地看待农村人和农村学生,看待农村经济,将来就很容易和农民工打成一片,这对于提高城市孩子的综合素养很有裨益,也是城市孩子文明素质的表现。
马振国:再学“工农兵”,给知识添“稀土” 2010-11-11 |
劳动话题:让“软待遇”成为吸引人才的硬招 2011-04-06 |
雷泓霈:“厕所课”是精神拔节的阶梯 2011-11-01 |
付瑞生:教育不妨“因噎节食” 2012-05-07 |
刘湘竹:让“慎独”成为网络“通行证” 2012-07-27 |
朱步楼:幸福教育与教师的职业幸福 2012-09-10 |
陈宝泉:素质在“考过就忘”中叹息 2013-08-02 |
严 力:用质量和公平托起明天的教育 2013-11-21 |
郭大成:大学应培养“大写”的人 2013-11-28 |
光明日报:取消文理分科知易行难 2009-0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