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礼金账号”是一种失范的“人情契约”
汪昌莲
//www.workercn.cn2015-08-11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电子请柬可以跨域时空瞬间到达,份子钱也可以。网友“梦冗秋”在某论坛上发帖称,他在外地的大学同学结婚,给他发电子请柬,还“体贴”地附上了银行卡号,颇有点“人不到礼到就行”的意味,让这位网友感觉很别扭。(8月10日《武汉晚报》)

  有亲朋好友结婚,礼金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门槛。到底随多少礼,既能维系亲朋间的感情,又在自己经济条件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令人愁肠百结。至于结婚请柬,本是一张承载礼仪、友情和祝福的喜帖,如今却被人们视为“红色炸弹”,避之不及。尽管请客送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尽管人们都被沉重的“礼单”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人情消费日益加重,摆阔攀比之风更是愈演愈烈。

  然而,一边是随礼者叫苦不迭,苦思“拆弹”怪招;一边却是收礼者“应收尽收”,并为此花样百出。比如,为了保证“人不到礼要到”,一位结婚者居然给不能到场的同学发去电子请柬及收礼的银行账号,令人哭笑不得。特别是,“礼金账号”的横空出世,是畸形人情消费现象的真实写照。然而,“礼金账号”不仅让婚俗和礼仪变了味道,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失范的“人情契约”。虽然,目前“礼金账号”仅是个案,尚未形成一种气候,但这正好反衬出了人们深陷于人情消费中不能自拔。可见,一个“礼金账号”折射出了千万“礼奴”的现实困境。

  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行其道,是催生“礼金账号”主要原因之一,而消费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动因。我们中的许多人之所以沦为人情消费的“礼奴”,恰恰是因为那些本应纯净、淳朴、雅趣的民俗和礼仪,被庸俗而功利的现实俘获和“奴化”了。以前有句话叫“礼轻情义重”,现在却变成了“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风气一日不改,“礼奴”一日不得解脱。

  因此,与其苦思“拆弹”损招,或祭出“礼金账号”,不如转变人情消费观念。虽然办婚宴、送贺礼自古有之,但是讲究的是个“情”字,主要是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形式更重于内容。这样的送礼,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重质而不重量,回归到情感交流的本位上来。别让礼尚往来变了味道,让沉重的“礼单”挤压出更多“礼奴”。只有保持文明节俭的优良传统,婚俗和礼仪才能得到有效传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远离物质化和功利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