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全国人民而言,作为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是一年最丰盛、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顿晚餐。在我的老家湖北随州,大家也都非常重视这餐饭,只是吃的时间显得十分特别——在除夕的早上吃。所以准确地说,吃的应该是“年早饭”。
小的时候听爷爷说,从他记事起就是这样的习俗,随着吃饭时天色越来越亮,寓意日子也“越来越亮”。我们当时年纪小,究竟啥时候吃不重要,只要能吃上一顿好吃的,甭提多高兴。
吃年饭前要先祭祖、燃放爆竹,村里有人家夜里三四点就开始噼里啪啦响。从第一声鞭炮响,我们就兴奋地一边看着窗外,猜测到底是谁家;一边不停地询问母亲,我们家到底啥时候开始吃。等待的过程显得格外漫长,有时候我们会偷偷起床,溜到厨房看父亲到底做好了没有。
蒸三鲜、炸肉丸、包菜饼、腊香肠等,都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专属菜”呢。另外,还必须来一盘红烧鲤鱼,寓意年年有余;一盘当地的泡泡青,寓意来年能过得轻松。另外,吃饭的时候要多说吉祥话。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父亲,在吃饭的时候显得格外高兴,一直忙着给大家夹菜,还要说上一两句平日里不曾说过的表示感恩的话语、敬上一杯酒,一圈下来,大人都有些眼眶湿润。我们也学着用可乐等饮料,敬爷爷奶奶,一家人其乐融融。
待到尾声,大人们就开始讲故事。记忆里最深刻的,是父亲讲的一个关于“一碗肉”的故事。他小时候,村里有一家人为了面子,每顿饭总是将一碗肉摆在堂屋最显眼的八仙桌上,让来往的人都看看自己能吃得起肉,但其实并不会真的吃。有一次家里的小孩没忍住将那碗肉真的吃了,结果被大人满村追着打。讲完还会感叹一句:“现在的日子多好啊,哪会炫耀那一碗肉!哪会因为一碗肉大孩子啊!”类似这些忆苦思甜的故事,他们总能讲的津津有味,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关于感恩和珍惜的“思政课”。
最后,当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喊我们出去放鞭炮,父亲便会起身去开门,这年饭就算是结束了。奶奶和母亲忙着收拾桌子,爷爷则哼着小曲,将祭祖用过的猪头“回收”,把肉一点点拆出来、骨头扔掉。父亲乐呵呵带着我们去小店,大方地买擦炮和小烟花等让我们放开了玩。
后来日子越来越好,年饭的吸引力却开始变小了。我们都不会再因为能吃上一顿好的而兴奋。而且最让我伤心的是,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春节再也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
但一年又一年,父亲和母亲却总是以最大的热情,一到腊月就开始杀年猪、买鱼、做香肠、磨豆腐,照着我们儿时爱吃的菜,一样一样尽量都提前备好。他们其实也知道,可能我们早已不爱吃那些大鱼大肉了,但还是固执地坚持着,希望能尽量满足我们,让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个春节。我们也渐渐懂得,年夜饭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团聚。
今年过年,姐姐一家早早就订好机票,要回家过年。我和爱人也商量好,到时候带上孩子,一起在年三十回家凑个热闹,和家人们一起吃上一顿有滋有味的年饭。让孩子们一起在充满仪式感的年饭中,感受过年家人团聚的温馨,并让他们听听外公那“一碗肉”的故事,也从中学会感恩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