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铁永功:无依的乡愁谁来解
铁永功
//www.workercn.cn2015-02-26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这个春节,朋友圈转得最多的,除了红包,还有一篇博士生的返乡日记。作者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家乡现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痛感乡村共同体的断裂和传统伦理的流失,感慨现代生活和物质文明“让人的心肠变硬”。言辞之间,弥漫着迷惘的乡愁,不乏对传统乡土社会的向往,甚至对文明和开放的抵触。

  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描述,很多人都有共鸣,但他的观点,却引来不少“商榷”。另一位同样是博士生的作者指出,传统乡村社会远没有这样美好,所谓人情味、不物质,都是异乡人遥远的想象而已。而那种“宁愿没有改革开放,也要固守田园”的想法,更像是在城市受挫后的病急乱投医,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还不无刻薄地说,之所以农村人会觉得读书无用,知识分子不受尊重,只是因为你百无一用,或者混得不够好而已。

  虽然观点不同,但两位博士生之间还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当下农村确实在凋敝和颓败,很多人念兹在兹的乡愁,都有无处安放之虞。比如,乡村基于熟人的人际关系,正变得功利、势利,一切以金钱为标准;乡村的婚姻等关系,变得越来越像物质交换。其他还有众所周知的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养老就医问题、无人种田的问题……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学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的衰败和弱势,已经到了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接近探底的阶段。拯救乡村、留住乡愁,成了全社会的共同话题。

  但这些抒发乡愁的,大多是早已脱离乡村的城里人,终究隔了一层,也未见得能代表农民的声音。现在的农村,的确有青壮年离开后衰落的一面,但这也是社会转型和农民自主选择的结果。希望回到过去或保持原样,已经不太可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之前可能真的存在,但在中国彻底转型之后,闭塞匮乏的乡村,对生活在当地的年轻人来说,绝非乐土。城里人希望保留那样的乡村,只是为了满足他们异乡的想象,保留自己的优越感而已。

  总体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获得了更多自由和机会,农村的生活条件在改善。农民外出打工迁徙到城市,不仅创造了财富,也为农村腾出了资源和空间。当然,由此产生的留守问题,农村人才和资源流失问题,农村组织能力下降、伦理冲击等问题确实存在,但如果让他们回到旧时乡村的匮乏状态,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

  农村怎样才算好,农民最有发言权。无论是城镇化,还是新乡村建设,主体都应该是农民,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利。所谓“留得住乡愁”,也应主要考虑农民或者农民工的感受,而不是以早已逃离农村的人看法为准。

  当然,这并不是说农村就不要发展,或者都要搞成城市的样子。现在已经到了城市支持和反哺农村的时候了。从政策层面,亟须保障农民的土地等权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让农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除此之外,就是要尊重市场力量和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可以借此获得财富和尊严。

  有学者预计,在农村长期被汲取并陷入落后之际,未来的几年将迎来较大规模的返乡潮。其中,第一代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将成为新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见过世面,也积累了一定财富,了解农村,对农村和土地有感情,也有改变农村的愿望。其他的力量,如有志于投身农业的青年创业者、成功企业家和社会组织,应该成为乡村建设的有力奥援,为农村带来资源和活力。

  城里人看起来飘渺无依的乡愁,就要寄托在这些新的乡村建设者身上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