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5日下午,东莞本地知名微博“东莞学生部落”发帖称,“东莞外国语学校事先没有告知校服的价钱,发了校服后才告诉同学们价钱。属于先斩后奏,同学们看到这价格纷纷表示穿不起!”记者获悉,该校本次发放的校服有12种不同季节的衣服,共有18件,费用需2180元。(4月26日《广州日报》)
对于中学校服的话题,从毒校服到“丑到爆表”,似乎争议总是层出不穷。而这一次,所谓的“天价校服”更是吸引了舆论的注意。
东莞外国语学校校服事件也并不新鲜,只是校方的“力道”大了一些。几年一套还属于较为正常的推出节奏,但一次性为学生们制作12种18件不同季节的校服,并收取2180元的费用,确实有点猛。
这也折射出一个事实,校服这个领域似乎总吸引着投资者的青睐。我们粗略算上这么一笔账,中国校服年产量超过1亿套,校服消费金额约为252亿元。而目前,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亿。校服分夏、春、冬三类,假设每名学生每类一套、每套校服180元,这就是一个价值1123亿元的庞大市场。
市场庞大自然需要更为规范的管理,不过,我国校服市场的管理却并不乐观。目前对于校服管理的文件有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也是迄今教育部门针对校服问题的唯一文件,其中除了对学生装的设计原则提出“朴素、大方、明快、实用”要求外,对生产、定价、招标和销售没有任何规定。
对于校服生产,也没有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全国各地有勤工办、后勤办、后勤装备协会等诸多独立于教育局的事业单位管理校服,而一旦校服出现问题,教育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等诸多部门又都说不归自己管。
如此一来,校方就有了采购校服的权力。而正是这份绝对权力带来的任性,让学校每次在制定校服相关的决议时,总是拥有决定权。作为青少年学生身份的特制服装,校服除了最基本的服装功效,其实更体现着肩负青少年教育发展的学校在管理与思维上的态度。校方在选择时,要考虑到教育的主体涉及学校与学生双方,学校的公益服务性质也不能让校服带跑了题。
扬子晚报:学生屡屡成道具是典型的教育失败 2009-12-12 |
扬子晚报:学生屡屡成道具是典型的教育失败 2009-12-12 |
睡衣日 2012-05-07 |
熊丙奇:“毒校服”事件还应问责校方 2013-02-19 |
编外谈:生产“有毒校服”,企业良心何在? 2013-02-19 |
李万友:校服腐败”不除,“毒校服”难绝 2013-02-19 |
教育局长开父子店垄断校服供应的反思 2013-09-03 |
杨启锋:校服管理应避简单生硬 2014-05-22 |
“天价校服” 2015-04-27 |
侯 坤:天价校服是忽视民意的产物 2015-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