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蒋 哲:更该警惕利益交换式“掐尖”
//www.workercn.cn2015-06-29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北大清华争抢优秀生源,并在新浪微博上指责对方用不正当手段,引发互联网舆论的普遍反感。北大四川招生组发布微博称:“恰恰是某校多次毁约没有兑现其承诺,请不要继续骚扰北大准新生。”而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说:“你们不断地骚扰已填报清华的某文科2-5名考生,超越政策,拿钱诱惑考生。”

  公立大学的招生办法和流程,国家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

  从北大清华互揭老底的“爆料”看,无论是对招考专业、优惠政策的“承诺”还是“拿钱诱惑”,在目前的招生办法中都不被允许。招生工作人员允诺尖子生各种优惠政策,无异于提供特殊权利,是大张旗鼓的另立招生规则。严格来说,这不仅仅是生源竞争,更是一种利益交换。

  高校青睐优质生源,天经地义。吸引生源,至少说明一所学校有追求,不愿原地踏步。但吸引生源发展到利益交换的地步,已经成为恶性竞争,既违反国家规定,也损害制度公平。北大、清华已是最高学府,如此摆地摊式抢人,斯文扫地不说,更起到了不好的示范。最高学府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些名校都是公办大学,国家投入,资源充足,制度有保障,所以更加应该有公心。允诺给尖子生的各种特惠政策,不是凭空创造的,都是国家资源兜底的。给尖子生特惠了,其他的学生怎么办?一碗水不端平,就是不公平。拿了高分的学生叫人钦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高校了,可喜可贺,他们其实不需要更多的特惠,真正需要的是他们身后的学生。我们的高校,尤其是这些知名学府,在择优录取的前提下,确实应该考虑让教育资源、机会的覆盖面更广泛,不要总想着锦上添花,更应该想想怎么雪中送炭。

  允诺、打包票,这不是“求贤若渴”,更不是什么契约精神,这是利益交换。竞争可以理解,甚至需要鼓励,但利益交换损害教育规则,也影响了教育高贵的品质。大学和学生之间,应当是那种吸引与渴慕的关系,不管以后社会现实多么磨砺人的心智,但走进大学的那一刻,至少还是怀揣着神圣的感觉。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时就是太过功利,利益算计太过偏激,不肯把目光往前多放一点。

  衡量一所大学的竞争力,看的是过硬的教学和科研质量,看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看的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学科设置和就业前景。高校希望吸引“状元”及高分考生,应该靠的是自身软件和硬件的实力,应该把功夫下在“利诱”、“拆台”等手段之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