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崔文佳:补实“劳动光荣”这一课
//www.workercn.cn2015-08-07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俗语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此来形容当代一些缺乏劳动教育的青少年,或许有些刺耳,但也算不上冤枉。教育部等三部委日前联合发文,拟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并将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这一举措得到不少人点赞。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劳动。我们国家的教育,更是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作目标。只是当愿景遭遇现实,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身,往往难以对这五个方面等量齐观。近些年,得益于教育观念进步,“体美”不再矮“德智”一等了,唯独“劳”还是可有可无的鸡肋。从学校来讲,劳动课程设置率普遍偏低,即便开课,还常常被所谓的“主科”占用。从家庭来讲,劳动教育也是常常缺席。面对“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的孩子,家长们更愿意代办代劳。如此一来,“劳动”二字在大多数青少年心中日渐模糊。

  “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劳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改变世界的过程,帮助青少年打下脚踏实地、了解国情的底子。更重要的是,劳动蕴含着“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对人格养成、价值引导和中华文化传承大有裨益。此番相关部门专门下文纠偏,为学生补上“劳动最光荣”这一课,很有必要。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升学评优仅是唤起人们重视劳动教育的手段,相关制度设计不应太过严苛。要让尊崇劳动的价值观念入脑入心,更有效的引导方案、更科学的制度设计、更踏实的社会氛围,都需要及时跟上。

  一段时间以来,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传说”流毒甚广,不劳而获、空手发家受到追捧甚至神化,与之相对,大多数平凡岗位的劳动者,劳动的获得感难达预期,体力劳动、手工劳动受到轻视甚至嘲讽,强烈的对比对社会心态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在不少人眼里,劳动再无精神意义,沦为简单的谋生手段,无形中助长着好吃懒做、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可以说,劳动课要补到位,根本上有赖于劳动获得感的提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体面和权益,不断夯实尊崇劳动的社会基础,“劳动最光荣”才能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自食其力的劳动情结才能走进人心。

  从一穷二白的昨天,走到富足兴旺的今天,劳动之于国家民族的意义不言而喻。审视当前的历史方位,我们正站在发展的高岗上,面临着以往任何时代都未曾遇到过的难题。破题的方法千万条,劳动是根本的那一条。一以贯之地在全社会张扬劳动精神,我们才能不断成就每个人的价值,托举起未来的梦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