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刘根生:上收监测事权,用足监测数据
刘根生
//www.workercn.cn2015-08-14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力求“国家监测”。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作出全新顶层设计。梳理方案提出的新举措、新目标可以发现,上收监测事权,布设天罗地网,强化监管问责,将成为未来5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已成痼疾。今年6月,环保部向社会通报了河南信阳豫信轧钢实业有限公司、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等7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例。其中,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涉嫌排放废气超标案尤为典型。该企业数据采样分析仪连接该公司办公室,可随意篡改监测数据。在地方保护主义之下,环保监测数字游戏也越来越无所顾忌。上收环境监测权就是要借助制度设计,避免个别地方政府受考核评比等行政干扰纵容监测数据造假现象,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但是否能富有成效,还取决于能否用足监测数据。

  环保监测数据造假,监管责任难逃。用足监测数据,就得顺着数据追查责任人。而且,不仅要用行政和经济手段,更要用法律手段。一个关键是,对“环保造假门”该入刑要入刑。违法成本低,是环保监测数据造假主要原因之一。修订后的《统计法》已明确,对国家机关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将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关键是,法规不能成为摆设。

  有种苗头也特别值得注意。近年来,环评腐败呈上升趋势。由于环评成为项目准入门槛,环境影响评价人员成为建设单位“攻坚对象”,腐败案件不断发生。用足环保监测数据,需要检察机关多些主动性。

  环保监测数据造假单位多是些大企业,是当地纳税大户,在环保监测数据上造假也往往更容易得到“地方保护”。随着环境监测上升为“国家监测”,数据造假难度也加大了。对大企业而言,用足监测数据就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倒逼机制,自觉践行生态伦理道德、生态发展哲学,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之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