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力求“国家监测”。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作出全新顶层设计。梳理方案提出的新举措、新目标可以发现,上收监测事权,布设天罗地网,强化监管问责,将成为未来5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已成痼疾。今年6月,环保部向社会通报了河南信阳豫信轧钢实业有限公司、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等7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例。其中,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涉嫌排放废气超标案尤为典型。该企业数据采样分析仪连接该公司办公室,可随意篡改监测数据。在地方保护主义之下,环保监测数字游戏也越来越无所顾忌。上收环境监测权就是要借助制度设计,避免个别地方政府受考核评比等行政干扰纵容监测数据造假现象,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但是否能富有成效,还取决于能否用足监测数据。
环保监测数据造假,监管责任难逃。用足监测数据,就得顺着数据追查责任人。而且,不仅要用行政和经济手段,更要用法律手段。一个关键是,对“环保造假门”该入刑要入刑。违法成本低,是环保监测数据造假主要原因之一。修订后的《统计法》已明确,对国家机关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将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关键是,法规不能成为摆设。
有种苗头也特别值得注意。近年来,环评腐败呈上升趋势。由于环评成为项目准入门槛,环境影响评价人员成为建设单位“攻坚对象”,腐败案件不断发生。用足环保监测数据,需要检察机关多些主动性。
环保监测数据造假单位多是些大企业,是当地纳税大户,在环保监测数据上造假也往往更容易得到“地方保护”。随着环境监测上升为“国家监测”,数据造假难度也加大了。对大企业而言,用足监测数据就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倒逼机制,自觉践行生态伦理道德、生态发展哲学,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之路。
刘红杰:让第三方监测PM2.5更有公信力 2012-08-02 |
“雾囧”之下,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2013-01-15 |
“雾囧”之下,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2013-01-15 |
冯海宁:环保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竟成顽疾 2014-02-27 |
汪 劲:环境立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2014-04-25 |
深圳特区报:“造假总有办法”,不能一直这... 2014-08-07 |
樊 巍:没有数据诚信 就没有环保公信 2014-08-22 |
新京报:环保执法“猫鼠一家”源于执法不透明 2014-12-02 |
法制日报:环测数据造假源自畸形政绩观 2015-04-03 |
光明日报:环境监测要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 2015-0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