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教授被打背后的舆论狂欢更该被关注
//www.workercn.cn2016-01-11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青年教师李思涯在学院年度会议上公然殴打院长甘阳教授,自称是因为甘阳在职称晋升上故意拖延。中大博雅学院对此作出说明,谴责教师的暴力举动。还有17位博雅学院教师发表联合声明谴责打人者,要求校方严肃处理打人事件。(1月10日《广州日报》)

  究竟是什么样的委屈才导致了李思涯对甘教授大打出手,目前尚不得而知。按理说,在事件原因尚未厘清、打人动机还有待进一步追问的情况下,来自舆论的声音理应对这样的“丑闻”保持高度的警惕,并自觉地对这类校园暴力说“不”。但现实却显示了另样的图景,当“李思涯打人是因为职称晋升受阻”的言论被广为传播后,民众表现出来的非但不是对其行为的愤怒与指责,更多的反倒是怜悯与同情。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舆论反应。首先来讲,高校是说理的地方,即便教师个体有再多的委屈,其也应遵循“程序与法治正义”的原则,而不是将个人愤怒述诸武力。再则,从中山大学的回应看,李思涯的职称晋升之路之所以被拖延,也并非是因甘阳刁难而起,而是晋升新规的出台。尽管这样,舆论的反应却并没有因此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是民众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吗?事实上,民众之所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改变,其原因也是复杂的。一方面,对官方说辞的不信任,夹杂着对弱者的天然同情,他们很容易地把矛头指向有权的一方。另一方面,被行政化浸染的高校,乱象丛生的职称评审,早已摧毁了人们对象牙塔的美好想象。更为重要的是,在权力裹挟着程序正义向前奔走的时候,制度的作用便会被无情消减,而这个时候,暴力便会被民众默认成反抗的工具,以至于当它赤裸登场时,民众并没有觉察到它的危险,反倒以吆喝为呼应。

  这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尴尬画面,打人教师的过激与民众言论的走偏,最终只会将彼此推入“双输”的境地,但其指向的,却是高校精神失守与权力公信下跌的沉重现实。

  如此现实下,不管是民众对教师打人原因的惯性认知,还是基于此背景下表现出来的舆论狂欢,其流露出来的,其实仍是指向了他们对大学精神失落和权力公信下跌的现实命题。要解决这样的命题,尽快弄清青年教师打人之因或许只是问题解决的一个方面,而其善终之举,乃是要求高校必须在这一事件中有所反思,让大学精神慢慢回归的同时,将学术评价、职称评审搁置在阳光的评选机制下,只有这样,自身公信才会慢慢回归,舆论场中那些走偏的讨论才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