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限塑令”是时候升级为“禁塑令”了
樊大彧
//www.workercn.cn2016-02-16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传统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损失巨大,政府部门与其花费巨资治理环境,不如转变思路,给予环保塑料袋生产企业一定补贴,把环保袋子的价格降下来,让“禁塑令”可以顺利成行。

  据媒体报道,“限塑令”在我国实施七年多以来,效果并不明显。各地的集贸市场上,超薄塑料袋随处可见,超市的蔬菜摊位和散货区,免费塑料袋也任人使用。国内某环保组织负责人表示,“限塑令”出台后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塑料袋泛滥的情况没有根本改观。“限塑令”甚至沦为“卖塑令”,一些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

  如果不是媒体报道提醒,每天各种塑料袋不离手的公众,恐怕已经彻底忘记了“限塑令”的存在。2008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限塑令”,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根据该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执行了7年半,让其身陷尴尬的“东西”主要有两个,非法的超薄塑料袋和超市合法出售的塑料袋。超薄塑料袋禁而不绝的原因是,各地工商部门对非法销售超薄塑料袋查处不严,即便查到也以教育整改为主。同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造成的执法缺位,各地区之间缺少联动产生的执法割据,这些都是超薄塑料袋违法生产、流通难以禁止的重要原因。

  而合法销售的塑料袋带给“限塑令”的尴尬则是,“限塑”变成了“卖塑”。“限塑令”正式实施后,超市、商场从免费提供塑料袋到有偿使用,在初期,超市商场等塑料袋使用量确实出现锐减,限塑效果似乎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在消费者对二三毛钱的经济杠杆微刺激渐渐麻木之后,塑料袋的使用量又回到原来的水平。于是,理想中的“限塑令”也就沦为了现实的“卖塑令”。

  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白色污染”这一世界难题由此形成。包括超薄塑料袋在内的各种不可降解塑料袋,是由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制成的,这类污染物如果焚烧,很可能产生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果填埋则会加速土壤板结,而且会让其他垃圾的降解速度变慢。在我国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首先应该“严打”超薄塑料袋,严格管控生产环节,坚决取缔黑作坊。同时,对超市商场销售的塑料袋也要管起来。“限塑”变成“卖塑”,这说明有关法令自身存在着局限性,从我国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上来看,已经是时候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了。

  所谓“禁塑”,就是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而代之以可降解塑料制品。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之所以难以普遍使用,主要原因就是价格问题。环保塑料袋价格比较高,小号购物袋价格约0.6元,大号的约0.8元,比传统塑料袋要贵三倍左右。环保塑料袋价格高,但也没挡住部分地区的试点脚步,吉林自2015年1月起施行“禁塑令”,成为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目前长春市的大超市、大商场基本完成了环保塑料袋对传统塑料袋的替换。据媒体报道,“禁塑”后一些超市的老年消费者几乎全都不再购买塑料袋,而是自带“装备”。

  价格问题是阻碍“禁塑令”启动的主要难关,其实面对难题也不一定非要“硬碰硬”。传统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损失巨大,政府部门与其花费巨资治理环境,不如转变思路,给予环保塑料袋生产企业一定补贴,把环保袋子的价格降下来,让“禁塑令”可以顺利成行。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要求超市商场等“卖塑”大户,以原价收回传统塑料袋,禁止商家靠“白色污染”赚钱。有关部门不能让失效的“限塑令”继续尴尬下去,必须拿出办法并严格执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明需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