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关注“雷洋事件”,愿真相来快一点
文峰
//www.workercn.cn2016-05-11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在“魏则西事件”之后,又一个失去生命的年轻人引起了舆论关注。前日,一篇题为《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的帖子在网上传播。该帖子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帖子称,5月7日21时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硕士雷洋从家里出门去首都机场接亲属,之后就失去联系。其家属不断拨打雷洋电话,可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到8日凌晨1时,有自称东小口镇派出所的人员接听电话,告知亲属需要去派出所。亲属于凌晨1时30分左右赶到后,被警方告知雷洋因涉嫌嫖娼,在警车带往派出所的途中因心脏病突发死亡。而昨日,一篇名为《愿以十万赞,换回一公道》的文章更是让这个事件在朋友圈刷屏。

  由于事件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北京昌平警方在其官微上发布警情通告。从警方的通报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雷洋的几个行为关键词:涉嫌嫖娼、企图逃跑、被采取强制约束措施、身体不适、抢救无效死亡。其言下之意是,雷洋的死与警方无关。

  可问题是,警方短短200余字的通告信息与人们对事件的关注热度明显不对等。于是,很多网友以质疑倒逼带有逻辑链条的真相,干起了侦探的活儿。有人扒出雷洋的论文和其循环经济领域的专家身份;有人从作案时间角度分析称,雷洋当晚9时离家,去接一趟23时30分到达的航班,“接机途中顺便嫖娼”的可能性有多大;还有人从旧闻看新闻,以多年前的孙志刚案作为对比模板,进行细节性比较分析……

  总之,整个事件的信源在不断增多。而回过头看,在很多天之前,我们不知道魏则西是谁;在昨天之前,我们也不知道雷洋是谁。但这两个新闻事件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它们都是由个体引发的公众事件,个体的生死和正义让亿万人揪心。

  而说到底,人们关注这些新闻,关注这些个体,很多时候就是关注自己。在“魏则西事件”和“雷洋事件”中,舆论的愤怒程度自不待言,但愤怒之外还有恐慌。因为,个体的生命价值其实在一定语境里是同质的。人们会把自己放入相关的新闻情境中,而新闻的内核是事实,事实来源于现实生活。

  当然,我们不能臆断一个事件中的恶,更不能去抹黑一个群体的形象,或者制造两个群体的对立。公民不能枉死,警方也不能蒙冤。可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首先重视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以逻辑链条厘清任何事件里的吊诡之处。唯有如此,人们才会相信法治框架下的公平正义;唯有如此,有关部门才不会在背对质疑的过程中陷入“塔西佗陷阱”。

  理性而言,在一些情况下,警方公开信息点到为止是出于办案需要。比如,在不久之前,一则“女孩酒店遇袭”的新闻也曾引起舆论围观。在警方调查结果公布之前,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猜疑。但该事件最后的真相却证明这些猜测都落空了。而在此之前,警方发布的通告也很简单——“已经注意到相关信息,并已立案”。所以,看待“雷洋事件”,我们也不妨给真相一点时间。只要最后的结果经得起舆论围观,不践踏个体生命价值,这样的等待也是为正义声援。

  不过,从现实来看,个别地方的警务部门必须认识到:只有接受舆论监督才不会让形象受损,只有面朝每一个公民个体的权利,才有国家法治建设的春暖花开。时下中国已经进入全民参与信息传播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尤其希望真相早点到来,尽量不给谣言生成和传播的时间和空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