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期待“双一流”实现对高校的“精准扶持”
朱昌俊
//www.workercn.cn2016-06-30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文件。与此同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称,预计“双一流”建设的具体方案今年内出台。

  由于“双一流”的实施办法与配套政策仍在研制过程中,它具体会带来怎样的改变,仍有待时间检验,但其所应该要承担的使命,并不模糊。去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相关文件已经指出,“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由此不难看出,“双一流”所要克服和规避的正是过去高校重点建设工程所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身份固化”的问题上,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就透露,“双一流”主要是调动高校建设一流学科,不仅仅固化在原有985、211学校之上,而是会建动态调整机制。换言之,原有一些被排除在“985”或“211”之外的学校与学科,将有望通过“双一流”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最典型如,此前一些省份没有“985”学校的尴尬或许能够随之得到化解。

  不妨说,在某种程度上,“双一流”所要实现的是一种对于高等教育的“精准扶持”。但要实现这一点,不仅仅是要求更注重学科项目的评价,并赋予动态的考核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要跳出以往行政化色彩浓厚的考核窠臼。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985”、“ 211”工程,对于高校而言,已不仅仅是一种获取财政拨款优势的凭证,更成为主导高校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它所对应的正是高校评价标准的行政化和窄化局面。那么,“双一流”要真正激活高校间的竞争活力,并保障竞争环境的公平,淡化高校资源分配中的行政干扰,同时确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就势在必行。

  “985”、“211”也好,“双一流”也罢,衡量其成效的根本性标准,还是在于它是否能最大程度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诉求。而这不外乎是,一个公平的高校竞争制度环境,一套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政策和资源激励机制——希望仍在酝酿中的“双一流”能够承担使命,不负众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