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所谓的打假到底是合法的还是敲诈勒索?这关系到社会对职业打假行为的公正评价。
2014年“新消法”实施一年后,2015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消费者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同期增长了10.3倍。北京市朝阳区法院通报,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对案件增长“贡献”最大。而在遵守法律的职业打假行为之外,采用掉包、自带假货等非法方式进行敲诈的案例屡见不鲜。打假乱象激起了新的矛盾,导致了商业机构与职业打假人群体的对立。(《新京报》7月25日)
报道使用了一个概念——“恶意打假人”。提出概念的好处是可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概括,让人们把握某些特点。但是在“恶意打假人”的概念提出之后,有必要对这个概念进行精准“画像”。否则,人们就会在标签化思维的作用下,将恶意打假与合法的职业打假混为一谈,甚至认为“新消法”助长了“恶意打假”。
想要对“恶意打假人”准确画像,必须弄清所谓“恶意”是道德层面的界定,还是法律层面的判定。职业打假人认为自己知假买假是一种合法举动,索赔是应有的权利,同时也是对制假卖假者的打击,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恶意;但对被索赔者来说,知假买假者是钻法律的空子,借机敲诈勒索。显然,两者在道德层面难以达成共识的。而在法律层面上,这个问题变得相对简单——只有主动的违法行为才能被认为具有实际恶意。
同时,必须明确区分打假和敲诈。从结果看,两者的确有相同之处,都是以手中的假货进行索赔。但是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前者的假货来自商家的售卖,打假人只是知假买假并以此索赔,不存在敲诈行为;而后者为了达成索赔目的,不惜人为制造“假货”,并以各种非法手段“索赔”,其性质不属于传统表述中的打假。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让人分不清打假还是敲诈。
在假货泛滥而维权成本较高的背景下,必须承认职业打假人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确实有一部分人以打假之名行敲诈之实。所以,必须对含义模糊的“恶意打假人”进行精准画像。所谓的打假到底是合法的维权还是敲诈勒索?这关系到社会对职业打假行为的公正评价。
杨耕身:官员“记者”为何不能见容于当地官场 2014-05-16 |
“公交让座”不该成为口水议题 2014-07-21 |
苑广阔:“十大流言榜”谁是祸根 2015-01-08 |
金 备:欠薪“养虎为患”只好“刀斩乱麻” 2015-01-23 |
金 备:警惕“欠债还钱”变味 2015-02-05 |
“返乡记”爆发背后的讨论之难 2016-02-18 |
恶炒“诺贝尔哥”,你们太坏了 2016-02-22 |
山寨版“全国劳模座谈会”不止是笑谈 2016-05-03 |
通信自由应当有,骚扰他人不能容 2016-06-03 |
别闹情绪,先弄清万科究竟是谁的 2016-06-2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