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备受关注的武汉市汉阳区高空抛物导致女婴伤残索赔案,近日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驳回了上诉业主的诉求,维持业主共同补偿小欣怡36万多元的一审原判。2014年11月,出生40多天的女婴小欣怡被高空抛掷的水泥块砸伤,被鉴定为七级残疾。由于未能找到肇事者,小欣怡家人将该栋楼除一楼外的业主起诉至法院。(9月11日《新快报》)
《侵权责任法》中明确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补偿”而不是“赔偿”,原因在于没有确定肇事者,这些业主并不是由于侵权而承担赔偿责任,更多的是基于公平和道义作出补偿。
也就是说,当找不到真正的肇事者时,这类伤害案件的处理没有完美方案,法律只能作出“最不坏”的选择,作出相对合理的规定,让涉事楼房的业主共同给予受害人适当补偿。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现实往往比道理更复杂。就这起案件而言,根据此前媒体的大量报道,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探讨:其一,有些业主提出事发时自己在上班或出差,根本不在这栋楼里,不可能是肇事者,但他们要求免除责任的主张被法院驳回。《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款中有“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的规定,这些事发时不在场的业主却要承担补偿责任,是他们提供的证据不足?那么,提供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呢?
其二,有的业主在这栋楼里有两三套住房,法院判决的补偿是按套计算,每套房子补偿4079元,有的业主因此承担两倍、三倍的补偿。补偿应该论人头还是按套数?既然是分摊责任,似乎更应该论人头,因为每个业主是真正肇事者的概率是一样的,和他拥有几套住房并无关系。
高空抛物邻里“连坐”本来就有不合理因素,是法律的无奈选择,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具体实施中,应尽可能做到相对公平合理一些,而不能放大其中的不合理因素。高空抛物造成的伤害案件屡见不鲜,并且经常找不到肇事者,为此出台细致的司法解释,也许是必要的。
唐 伟:广场舞立法找准问题关键 2014-08-18 |
刘 勋:查处高空抛物关键在于取证 2015-04-03 |
杨 涛:“高空抛物”者不必等到出事再治罪 2015-05-26 |
严辉文:坏习惯不是人生的保留节目 2015-06-25 |
禾 刀:治理高空抛物 得有些实际办法 2015-09-17 |
防范高空隐患:落实已有规定是当务之急 2016-06-22 |
杜绝高空坠物应堵住法律漏洞 2016-06-22 |
远离“空中隐患”需“过三关” 2016-06-22 |
用法规和文明捍卫城市空中安全 2016-06-22 |
“头顶上的安全”亟须“头顶上的眼睛” 2016-06-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