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3地震队的生活管理员迟兵和生活车驾驶员朱冀龙在运送生活物资。
3月31日,东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处2113地震队的生活管理员迟兵和生活车驾驶员朱冀龙长舒一口气:这个施工季终于结束了。
自去年9月中旬,地震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安营扎寨后,1700多名员工终日与黄沙相伴、同繁华隔绝,已达半年有余。
正常情况下,在大漠施工一般都是三四个月时间。此次队伍连续作战,先后完成了两个三维地震项目。在“死亡之海”里待这么久,两个大漠“粮草官”遇到了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疫情的突然来袭,打乱了两人的日常工作节奏。从1月底开始,许多道路限行,车辆难以上路,但再难也要保证“粮草”供应。从沙漠营地到库车市,是两人采运生活物资的常规路线,来回约800公里,路上常常耗时近20小时。
迟兵回忆,近两个月,每次一到卡点前,他都会习惯性地和朱冀龙互摸一下额头,确保体温正常,悬着的心才能放下。运输途中,因饭店停业,也为了少接触人,饿了,吃泡面,困了,车后座眯一会儿。两人都感觉这段时间“把一辈子的泡面都吃完了”。回到营地后,为防止交叉感染,他们还自行隔离在营地外的帐篷里。
最让他们头痛的是经常堵车和变更路线。一次,他们常跑的路突然不让通行,只能绕道。到了县市边上,检查人员还是不让他们进城。经多方联系协调,3个多小时后才被放行。当天采购完物资,他们连夜往回赶,凌晨7时才到营地。
1000多人的队伍,生活物资消耗快,他们平均三天就要往返采运一趟。对此,朱冀龙早已习以为常。他粗粗算了一下,这一施工季他的运输里程已高达4万多公里。仅2月份,运送生活物资就有近200吨。正因为这种不分昼夜的工作模式,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独特的微信名——“在路上”。
长达6个多月的沙漠腹地工作生活,也让不少员工有了个性化需求,作为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人,“粮草官”又变身“外卖员”和“快递小哥”。
大家的需求各异,小到药品,大到衣物,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员工因生活习惯的差异,指定购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些都被他们细心记录下来。有时为了帮员工买到称心的东西,他俩几乎跑遍了整个市区。
队伍即将撤离大漠,两人感慨万千:第一次吃了这么久的泡面;第一次在车上住这么长时间;第一次被检查人员“扣留”这么久;第一次给队友们“办货”这么难;第一次在营地外的帐篷里自行隔离……
这一切,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就要结束了,但诸多“第一次”会让两人终生难忘。(郭万江 高屾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