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工会

职工园地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网上祭奠、家庭追思、书写寄语,这个清明节过得有些特别。疫情影响下,一些传统习惯正发生着变化——

传承,在变与不变中重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尹晓燕
2020-04-08 09:29:33

  阅读提示

  疫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带来了诸多改变,分餐制、使用公筷、保持1米间距、出门戴口罩、线上销售、注重锻炼等。一些传统习惯正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也在变与不变中重塑。

  网上祭奠、家庭追思、书写寄语,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很特别。受疫情影响,很多人不能像往年那样返乡扫墓,取而代之的是网上“云祭祀”或者让陵园“代祭祀”。

  记者采访发现,在疫情影响下,一些传统做法正发生着变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在变与不变中重塑。

  “云祭扫”:带来新的仪式感

  北京市民张兵没预约上现场扫墓,再三思考之下,他改变了计划,把以前整理好的列祖照片及生平制作成PPT,按辈分依次排列,设置自动播放方式。清明当天,让所有的亲人相约于家族微信群,逐一展示,让群内亲人各自发表感想,寄托哀思,缅怀亲人,传承优良家风、家规。

  “既能避免人流聚集,也很有仪式感。虽然疫情阻止了我们的脚步,却给了我们对生活的新思考。”张兵说,他把新型祭祀方式发到朋友圈,得到了众多点赞、支持。

  据了解,“云祭扫”“代祭扫”等文明绿色祭扫方式,国家早已提出,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今年受疫情影响,各地殡葬服务机构提供了多种祭扫服务,满足无法到现场祭扫的民众需求,同时引导民众从实地祭扫向网络祭扫转变,得到了普遍的包容和理解。从数据来看,今年接受“云祭扫”“代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的民众较去年激增。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这种方式。“我的家庭比较传统,一致认为扫墓祭祖一定要到墓地,所以不考虑网上祭祀。”老家在山东菏泽的周明说:“但我们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祭祀时间往后推,推到疫情结束后再去祭拜。因为我们觉得扫墓就是要去铲除墓前杂草,把墓碑擦拭干净,放上供品,才能更好地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采访中,有专家表示,清明祭祀作为传统习俗和文化,要给予不断发展和创新,赋予时代气息和内涵。当今鲜花祭祀、网上祭扫的悄然兴起,就是践行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科学、文明的时代生活理念。但不能搞一刀切,也要充分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4月4日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这种仪式感,使民众在炽热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中,于心灵深处深化和升华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极大提升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境界。”一位高校思政教师如是说。

  家庭公筷:没让亲情见外

  家住西三旗的刘先生给记者发了一张自家晚餐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盛菜的盘子、碗里都摆上了公勺或公筷。刘先生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前他们家吃饭时,没有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当时觉得,使用公筷公勺,一是麻烦,二是一家人不用那么见外。”

  为了表示亲近友好,相互夹菜是餐桌上常见的场景。疫情发生前很少有人使用公筷,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另一方面是碍于面子。“不仅是家里,就是外出就餐,大家也基本不会主动提出使用公筷。如果提出使用公筷,大家会觉得你矫情、事多。”刘先生说。

  一项调查显示,因为这次疫情的影响,大多数中青年人已接受了使用公筷的倡议,但家中老人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应当改变。一些受访者告诉记者,提出家庭使用公筷后,开始老人有些不解,知晓其中利害后,便也接受了,如今用公筷也其乐融融。

  不少网友表示:“待疫情结束,我们家要将使用公筷公勺的进餐方式延续下去。”“希望餐饮企业复工后,也要推行使用公筷公勺的新风尚,将健康带给每一位顾客。”

  疫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带来了诸多改变,分餐制、使用公筷、保持1米间距、出门戴口罩、线上销售、注重锻炼……

  “‘因为爱你,离你一米’,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负责。”在电梯里,戴着口罩的两人相视一笑,其中一人往里靠了靠,另外的人也自觉站在了另一个角落,这已经成为常态。这次疫情给大家上了严肃的一课,保持人与人之间文明的距离,正在成为一种习惯。

  婆媳红包:家庭观念新洗礼

  “每天收到红包给我报个平安哈,爱你!”“回来了妈妈请你吃大餐,我们要好好庆祝一下,爱你!”……这样的对话,自从李施颖支援湖北那天开始,每天都在她和她的婆婆亢爱玲之间进行。

  李施颖是四川绵阳市中医医院呼吸专科的护士,从2月9日出发支援武汉开始,她的婆婆亢爱玲每天都给她发66元微信红包。“我在医院工作,知道他们去支援武汉,肯定每天很忙,而发红包给她,只需要她点一下,我就知道收了红包,她是安全的。”对于给儿媳发红包,亢爱玲说。

  在这之前,一位家住武当山的陈敬超老师给在抗疫一线的女儿发送了23个红包。他期待着女儿下班后接收,就表示这一天平安。

  不少网友留言,被这些亲情红包感动得泪目。特别是婆媳红包,让千古难题“婆媳矛盾”有了教科书般的化解方式。这些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家庭观。

  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家庭,“四世同堂”曾是多少人羡慕的家庭模式。但是在现代社会,家庭观念越来越被削弱。尤其在当下,不少年轻人无法忍受长辈的生活理念,认为代沟横亘在亲情中,无法沟通。

  “记事起,我第一次和父母待在一个屋檐下这么久。”在上海上大三的宁欣从初中起就上寄宿学校,寒暑假不是报班学习就是外出旅游,疫情期间,自己无法返校,父母也几乎不上班,一家三口、一日三餐。

  “我爸爸会拉小提琴,妈妈拍的照片堪称专业级。我好像之前不认识自己的父母,这次,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前觉得相处很难,现在我还蛮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宁欣说,她和父母相互学习成长,以前妈妈总习惯去超市买菜购物,在她的指导下,下载了好几个购物APP,远程下单,既安全又便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乔东认为:“法律只能维护宏观上的社会秩序,伦理观念却是无孔不入地规范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家风家规是社会价值观最好的源泉和支撑。”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葛文琦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