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百 合:红包,钱包,牢靠最重要
百 合
//www.workercn.cn2015-03-1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银行业务早就实现了电子信息化管理,这样的系统仍现“内鬼”,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不严密、内控机制有漏洞。对储户来说,存款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机制的同时,银行还要清理“门户”,铲除不当牟利的土壤,确保合规经营

  这个春节,亲朋好友拜年多了新节目——“抢红包”。一个红包块儿8毛钱正常,几元是“大包”,偶尔碰到个10元以上的,就算是“豪包”了。虽然“含金量”不高,但图的是喜庆和热闹,男女老少齐上阵,你来我往抢不停,确实给过年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借助“红包大战”,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也得到了快速普及与推广。我身边不少中年同事和朋友,平时连“支付宝”都不用,就是为了过年能跟大家一起抢红包、发红包,才开通了手机微信支付,不知不觉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新用户。

  不过,“抢红包”也隐藏着一些风险。就在春节期间,出现了以送“AA红包”形式欺诈骗取钱财的情况。警方提醒,收红包是不需要输入支付密码的,凡是需要输密码的“红包”都是骗局。微信运营商也表示,将对这类骗局进行监控和清理,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使用环境。

  像“红包”欺诈这类的骗局,人们只要加以留意、保持警觉,就能够看牢自己的钱包,避免上当受骗。然而,还有一些危及百姓钱包安全的隐患,单靠个人力量很难识破和防范。比如,近期一些地方发生的银行存款“消失”案件,很是令人匪夷所思,让不少储户感到惴惴不安。

  在很多人看来,银行防范严密、固若金汤,把钱存到银行是最保险的,怎么会出现几百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存款不翼而飞呢?据有关部门介绍,银行存款“消失”有几种情况:有的是银行外部人员冒用客户名义盗取存款,有的是银行内部员工与外部人员勾结诈骗,还有的是银行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客户信息,伪造客户身份盗取存款。可以看出,除了“外贼”单独作案外,其他情形均与“内鬼”有关,储户存款“消失”,银行难辞其咎。

  按理说,银行业务早就实现了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的每一笔操作都会留下印迹、有据可查,营业场所还安装了摄像监控,谁存款谁取款一目了然。这样严密的系统仍有“内鬼”出现,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不严、内控机制有漏洞。尽管每一笔操作都有据可查,但很可能没人去查;尽管存款取款一目了然,银行却很可能视而不见。甚至,当客户反映业务办理中的一些问题时,银行仍在“护短”。

  前不久,有客户去银行办理转存款业务,最后发现少了1万元,而这笔钱竟被打到了工作人员自己的账户上。银行给出的解释是疏忽了,工作人员不小心刷了自己的银行卡,把客户的钱误转到了卡上。这样的解释,实在是没有多少说服力。试问,在上岗工作时间,工作台上怎么会出现个人的银行卡?一边忙着为客户办理业务,一边用自己的银行卡收账转账,这允许吗?上班时间工作人员不许干“私活”是起码的规矩,如果严格遵守,上述差错还会发生吗?

  此外,近年来一直存在的非法“高息揽储”,以及依附在银行周围的民间借贷担保公司,也是导致存款不安全的风险因素。为了吸引存款,工作人员承诺在央行限定的存款利率之外,给储户额外的利息补贴。这样拉来一笔存款,银行人员有好处费,中介能得到佣金;再把存款偷偷转出去,放高利贷给企业。一圈转下来,储户的钱不知去向,企业融资负担加重,银行信誉蒙受损失,得好处的却是这些“外贼”和“内鬼”。

  在百姓眼里,银行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尽管眼下理财渠道不断拓宽,但把钱存进银行仍是很多人的首选。银行的经营状况与管理水平如何,与百姓的钱包息息相关。对储户来说,存款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银行业必须深查严纠管理漏洞,完善内部管理和内控机制,不给“内鬼”可乘之机,百分之百保障存款安全。同时,银行还须加强全行业守法,铲除不当牟利的土壤,确保合规经营。这样,银行这块“金字招牌”才能长立不倒,服务更贴心,让人更安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