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某地工商部门核查去年新注册的一批个体营业执照时,发现不少缺少经营场所,有名无实。细了解发现,原来,一些乡镇为完成创业指标,借用一些群众的身份证去登记注册,丝毫不管事后是否被查实注销。(《人民日报》8月9日)
借用群众身份证注册公司完成创业指标,这样的“僵尸企业”名存实亡,这样一条条看似红火数据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数据制造、弄虚作假呈现出来的假象。究竟是中央政策出了问题还是地方政府钻了政策的“空子”抑或是地方一些干部存在严重的作风问题与错误的政绩观?
“制造数据”编造出的“创业假象”,可谓现代式的“大跃进”。中央的民生政策肯定是好的,一心为民的,但在政策的落实上有的地方政府就走了歪路。一是地方政府眼瞅着目标任务完成不了,想方设法搞假材料,假汇报,编数据,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好景象;二是上级考核走过场,检查流于形式:“听听汇报,查查资料,喝口茶水,考核完美。”
一个干部或者领导班子的政绩需要通过考核方能体现,于是一项政策是否落实也是通过考核来定性或者定量地反映工作实绩,包括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作为最基层的乡镇和街办,每年面对纷繁复杂的考核任务,必须想方设法地完成考核目标,在一些无法完成的或者是不符合本地实际的任务面前,唯有“制造数据”来“画圆”考核目标。上级检查部门也乐此不疲,双方省事的“共赢”心态导致掺水政绩层出不穷。
笔者认为,考核不对称是最主要的原因:一是考核形式不对称。考核主体单一,大部分的考核形式以上级领导考核为主,缺少第三方群众的参与,导致被考核单位或者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制造数据应运而生。二是考核目标不对称。目前考核仅以等级划分,缺乏定量的考核,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领导凭一纸材料、一份数据打出称职、合格等等级,有考核流于形式之嫌。
总之,此次“僵尸企业”暴露出的“制造数据”现象,问题的原因不仅是在当地乡镇和个别干部身上,更应从考核制度本身出发去思考。考核制度的不对称、不平衡,才是造假数据走上政绩舞台的根本原因。
红 网:新教改让人欢喜让人忧 2009-01-08 |
赵志疆:政绩考核的关键是谁来打分 2011-05-16 |
高福生:谨防食品安全政绩考核“雷声大雨点... 2011-05-16 |
常言道 2013-02-21 |
经济日报:抓住质量考核“牛鼻子” 2013-06-08 |
刘松柏:抓住质量考核“牛鼻子” 2013-06-08 |
叶传龙:让庭长做饭等于逼公鸡下蛋 2014-04-22 |
朱永新:学校军训不能再是“老三样”了 2015-03-06 |
红 网:广东为基层“减负”令人喜忧交加 2009-02-05 |
红 网:广东为基层“减负”令人喜忧交加 2009-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