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陈 凌:丹江口的鱼何以“游”向八方
陈 凌
//www.workercn.cn2015-02-1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这个时代,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或许有变化,但对奉献者的温情,却从未走远

  这段时间,丹江口库区一种名为翘嘴鲌的鱼,格外牵动人心。为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丹江口库区1000多户渔民牺牲小我“拆箱上岸”,导致成鱼集中上市,仅春节前,就有300多万斤亟待销售。“卖鱼难”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

  “力挺丹江”“饮长江水、吃爱心鱼”“南带北,北援南,南北兄弟一家亲”……公众、媒体和企业纷纷加入爱心接力,发起“微倡议”、公布“爱心鱼”热线电话、推出电商公益平台,编织起了一条条通道,让丹江口的鱼“游”向四面八方。互联网平台积聚的力量,温暖着渔民们的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傍丹江口水库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十多万只网箱,已然成为丹江口上千户渔民赖以谋生的根基。然而,一个个网箱“拔湖而起”的同时,也带来了隐忧。去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身处核心水源地区,保证水质,责任在肩。半个多世纪前,为了丹江口库区建设,广大库区人民主动让路,舍下故土,甚至远走他乡;如今,他们为了一泓清水润北方,又作出了牺牲。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库区人民的默默奉献,令人心生敬意;让奉献者得到社会的关爱,也成了大家共同的期盼。“喝了丹江口的水,丹江口渔民的事情咱们得帮帮”。爱心接力的“炭火”,温润心田。跃动的数字也奏响了这一心声:在网上,10万斤翘嘴鲌很快销售一空;一位养殖大户,当场订购了1万斤鲜鱼;热线电话持续被“打爆”,库区每天的销量从2万斤一路暴增,达到10万多斤。大家用抢购这种方式,表达着对渔民的关怀、对付出者的关爱。在这个时代,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或许有变化,但对奉献者的温情,却从未走远。

  不止如此。在“爱心鱼”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饮水思源的感动,也感受到了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没有对国家发展大局的认同和支持,库区人民怎会舍弃一己之私,成就南水北往的清澈?没有对崇德向善价值的追求,各方怎会感动于斯,送来爱心接力的暖意?

  “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从“爱心苹果”“爱心柑橘”,到“爱心鱼”,近年来,正是一次次国家、社会、个人相互交织的良性互动,融化着人际关系的冷漠、弥合着社会的缝隙、消解着彼此的对立,并在潜移默化中,滋育、涵养着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让其破壳而出,扎根心底。

  当然,故事还没有结束。如何搭建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平台,让信息在供需方之间畅通无阻?怎样引导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市场预警?渔民上岸之后,又该如何铺平他们的转型之路?这些,不仅是对政府民生温度的考验,也承载着“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的殷殷牵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