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来,媒体连续报道了南京江北某小学二年级的男生童童(化名),因没完成养母布置的课外作业,而遭到养母殴打导致全身皮肤多处受伤。6日上午,童童在亲生父母陪伴下,回到南京。童童的养父称,妻子被刑拘后,他会照顾好童童的生活和学习。但截至6日晚9点多,童童并未回到养父家。浦口区教育局则表示,童童上学问题已经安排好(4月7日《现代快报》)。
在网络的推动、网友的关注之下,南京“虐童案”最终从一起家庭暴力事件演变成一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受虐男童得到了来自政府与社会的呵护,而作为直接施暴者的养母,也已经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南京市“虐童案”最终被曝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对于全国范围内成千上万被收养的孩子来说,他们当中还有多少人有过被家暴和虐待的经历?或者说正在遭受着家暴和虐待?
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京“虐童案”的曝光,给了我们一个从根本上反思未成年收养制度的契机,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对现有的未成年人收养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才可能把更多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纳入国家法律和制度的保护之下,并且给予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在我看来,反思当前的未成年人收养制度,并且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给予改进与完善,就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收养行为发生之前;二是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家暴和虐待行为发生之后。
在对未成年人的收养行为发生之前所要做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预防。具体说来,要对申请收养人的收养条件、收养资格进行严格而全面的认定。这个认定的过程,并非像现在这样,只凭申请收养人的“一面之词”,或者是凭其提交的各种书面材料,而必须深入到居委会、社区、家庭,对申请收养人的人品、性格,尤其是有无精神病史、有无暴力倾向等等给予重点的关注,对于有家暴、虐待前科的,必须坚决说不。现在一些地方在办理收养工作过程中,过于关注申请收养人的家庭条件、经济实力等等,而对其个人品德、性格等方面关注不够,这是值得注意的。
对于已经发生了家暴或虐待未成年人行为的收养者,除了按照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之外,还要本着维护未成年人利益的原则出发,及时解除养父母的监护权,把未成年人交给那些真正有能力、有爱心、有资格给予健康成长空间的人或者家庭。这个时候,未成年人本人的意见要听取和尊重,但必须优先考虑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像南京“虐童案”发生以后,孩子事后表示想继续跟养母一起生活,但我们在满足孩子诉求之前,首先得保证虐待者的行为已经得到了矫正,养父母不会再发生虐待行为,否则要考虑通过一定手续变更收养人。
中国青年报:立法限制未成年人燃放烟花爆竹 2009-01-23 |
中国青年报:立法限制未成年人燃放烟花爆竹 2009-01-23 |
子在渊:形成社会合力,关爱未成年人 2011-04-29 |
法制日报:让法律更适应未成年人特点 2013-08-09 |
朱 巍:加州网络“橡皮擦法”:善法善于宽容 2013-09-26 |
肖 畅:国家对社会要有“最高限度保护” 2013-10-25 |
中国教育报:用国家力量保护困境未成年人 2014-04-22 |
李英锋:认定见义勇为不该有年龄门槛 2014-07-03 |
苑广阔:虐童案频发应完善收养制度 2015-04-08 |
红网:重判向未成年人传播淫秽信息符合社会... 2010-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