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乡村治理模式中,“乡贤”被多次提及。但“乡贤”如何能贤,如何赢得农民的拥戴,却是一个复杂问题。
在我的记忆里,按现在的标准,我们村能称得上“乡贤”的人,似乎只有一位县人民医院的退休干部。他在村子里辈分很高,几乎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得叫他“爷”,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五,人们就叫他“五爷”。五爷精通医术,为人和善与世无争,处事公道正派,为全村人做了很多好事,大家对他尊敬有加。可以说,他的精神风貌足足影响了村里两代人。
同时,我也目睹了五爷在村里的孤独和凄清。五爷的妻子和儿子早故,儿媳另嫁,给他留下一个智力障碍的孙子。洗衣、做饭、挑水等日常起居,基本上靠他一人完成。热心的街坊邻居有时会过去帮忙,他的女儿也会隔一段时间看望他,但五爷仍然是寂寞的。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五爷很喜欢孩子,无分血缘远近,只要去他家玩,五爷就会拿出糖果相迎,脸上笑开了花。
尽管五爷去世多年了,但我总觉得他身上的一些经验,仍然值得现在欲从城市回到村里的“乡贤”借鉴。
首要问题是如何融入乡村社会。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如果一个人二十来岁离开村子,到六十来岁再回到村里,已经是两代人的隔膜。村里的中年人、青年人绝大部分都不再认识他,想要他们认为他是同村人,在人员流动性如此之大的当下,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另外,从城市到乡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也需要慢慢适应。
再一个问题是如何树立起威信。说的现实一点儿,就是他能给村民带来什么好处,比如,五爷会治病。这对一个人的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如果没有种植、养殖、吹拉弹唱、写写画画或者组织协调等特长,紧紧靠枯燥的说教,恐怕难以让人入耳入心。如果这样下去,威信树立不起来,到最后“贤人”终会变成“闲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乡村治理。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乡贤”,在一些人眼里可能并非好事,比如村干部。如果一个回乡的人,在短时间内改变了村里的风貌,反而衬托出村干部的“无能”,必然会引起他们的警惕,害怕在下一次选举中落选。如何把一个人的良好意愿,转变成村干部的积极参与,没有工作艺术是万万不行的。
乡村渴望改变,乡村的发展和治理需要贤人相助。如果你志愿退休后到村里回报桑梓,那就提前多回几次家乡,熟悉一下乡邻乡亲;学一些农村急需的技能,为一展抱负做好必要的铺垫。可别学陶渊明,只会喝酒写诗自娱自乐,落得个“草盛豆苗稀”的自我感叹。
中国青年报:地方官员如何体现他们的存在 2009-11-12 |
中国青年报:地方官员如何体现他们的存在 2009-11-12 |
“零募捐”里的未竟之问 2012-05-31 |
吴锦澎:乡贤反哺作用巨大 2012-10-22 |
光明日报:激活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 2014-07-28 |
赵法生:再造乡贤群体重建乡土文明 2014-08-11 |
赵永平:找回记忆中的乡愁 2015-02-15 |
燕山快笔 2015-03-17 |
郑州晚报:PS慰问物资不只是摄影师该反思 2015-03-17 |
新华每日电讯: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 2015-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