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刚刚过去的父亲节,有人戏称“一日识尽朋友爹”。因为人们纷纷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父亲的照片,甚至从年轻晒到年老。类似的情况还反复出现在其他节日。比如一到母亲节,就“一日识尽朋友妈”;一到儿童节,就“一日识尽朋友娃”;到了情人节,自然就“一日识尽朋友的对象”了。
父母子女、恋爱婚姻,传统上都属于私人生活的范畴。如果当事人不是名人或者公众人物,这些私人生活一般不会进入大众媒体的领域,成为公共空间里面的话题。但是随着微博、微信之类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个体生活的私人空间,与大众媒体的公共空间衔接在一起,彼此之间互相深刻渗透。私人生活里的诸多事项,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直接进入大众媒体的公共空间。大众媒体上讨论的公共话题,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也深深渗透进个体生活之中。
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借助社交媒体实现衔接,有可能给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新浪微博提出来的口号就是“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只要当事人愿意,他们都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图文直播,从而使私人生活公开化。如果某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它就很容易成为社交媒体中的热门话题,进而被大众媒体设置为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议题。舆论的形成有可能推进社会行动,使一些私人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缓解。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和儿童节期间,父母孩子的照片可以随便晒,但很多人确实没有办法跟父母子女团圆。这些人们在私人生活中普遍面临的难题,就形成大众媒体里“空巢老人”的赡养、“留守儿童”的抚养、亲情孝道、家庭价值等公共话题。这些话题年复一年,获得广泛、深入、充分的讨论,就有可能推动公共政策和社会行动,以制度化的力量使其得到缓解或解决。
当然,公开化的私人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私人生活,而是过滤之后、经过乔装打扮的私人生活。社交媒体上呈现的私人生活面貌,一言以蔽之,就是“晒幸福”。人们倾向于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展示于人,房子、车子、服饰、美食、旅游度假,家庭生活也是父慈子孝、夫妻恩爱,一派万事圆满的祥和气氛。这些是生活的全部吗?人人都过得那么幸福美好吗?当然不是。所以私人生活公开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私人生活的表演化。社交媒体成为舞台,人们展现出来的部分,仅仅是适合供人分享的部分。那些不适合公之于众的内容,就隐藏在舞台之后了。
表演化的私人生活,跟现实中真正的私人生活肯定存在落差。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期间,人人都可以晒父母照片、写心灵感悟,大家一起看得热泪盈眶。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为人子女者,未必真像朋友圈里表现的那么孝顺感恩。事实上,严肃的社会调查研究显示,在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面前,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尤其是生活陪伴和情感支持都不容乐观。
社交媒体使私人生活获得公开化的可能性,这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要警惕私人生活表演化所形成的扭曲误导。如果社交媒体的舞台上,只欢迎幸福和圆满的表演,排斥痛苦和缺陷的真实,那就会流于肤浅庸俗。良好健康的生活态度应该是能够直面生活的真实,容纳它的喜怒悲欢,为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努力。
经济日报:微信集“赞”需要规范 2014-04-24 |
邓海建:别让蒙人的养生帖瞎折腾 2014-06-25 |
邓海建:养生常识可否纳入国民健康教育? 2014-06-25 |
邓海建:别让蒙人的养生帖瞎折腾 2014-06-26 |
于小唐:微信上的“利”与“义” 2014-09-04 |
刘 慧:网言网语,碰不得法律道德红线 2014-10-08 |
柳 森:“尊重”这门课,我们还要修多久 2015-01-09 |
许苗苗:“标题党”的语言暴力 2015-01-23 |
张贺飞:“朋友圈广告”预示微信商业化加速 2015-01-29 |
陈 方:社交媒体是否让生活变糟 2015-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