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针对长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的突出问题,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这可以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7月30日《新京报》)
所谓地下综合管廊,通俗一点讲,就是建在地下的房子。在这个预留的地下空间里,可容纳各种管线,是一种现代化、集约化较高的城市基础设施。虽然世界上第一条城市管廊,已经在巴黎平稳运行了近200年,但对国人来讲,很多人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印象,恐怕只是停留在进口大片的各类追逐镜头里。也难怪,这一概念一经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提出,便立刻引起了网友们的“喜大普奔”。对饱受城市“看海”堵“船”之苦,见惯了好好的一条路被反复“解剖”“缝合”之弊的大众而言,无疑是注入了一管强劲的兴奋剂。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无疑对充分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节省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变城市面貌、保障城市安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对一个城市而言,它又像隐藏在“面子”底下的“里子”。恰如李总理所言:“‘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如何让这一“百年大计”的“里子工程”真正在各个城市“落地”“入地”,显然对习惯了“面子思维”的诸多城市管理者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如何筑牢城市“良心”,笔者认为,城市的管理者们必须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和勇气来。这既是一种严峻现实的倒逼,更是一种时代使命的助推。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虽然远景十分美好,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又必是可想而知的艰难。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大约有70%的城市地下管线没有基础性城建档案资料。与国外相比,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起步晚、基础差。而且由于地下综合管廊专业覆盖面广,部门牵扯众多,这就决定了不管是老城区的局部改造,还是新城区的全面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从调查、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到最后发挥社会效益,都绝非一日之功,甚至一年,十年,都可能“立杆”不“见影”。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投身其间的管理者,都可能只是这个地下浩大工程中,某段区间默默无名的接力手,甚至只是一块铺路石,一朵小浪花。在这种情况下,“功成不必在我”的责任担当和民生情怀,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通往“美好”的路上,城市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当今后城市建设重心,很有可能从地上设施建设向地下设施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转移的时候,每个城市的管理者们,都当以更开阔的胸襟转变以短期利益为重的狭隘政绩观,用“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筑牢城市“良心”。若干年后,当这些民生工程泽被后世之时,其实,“功成”又何尝又不是“在我”呢?
文/王卫锋
南方日报:下水道是支撑城市的“里子” 2010-05-13 |
刘晶瑶:水管7年爆10次,为何没“浸”醒... 2010-11-19 |
北 方:楼顶“涂色”不如楼顶“种菜” 2011-07-27 |
惠铭生:谁会把政绩这块“宝”压在下水道上 2013-07-23 |
新闻观察:10年改变“逢雨看海”:期盼并... 2013-07-24 |
10年改变“逢雨看海”:期盼并忐忑着 2013-07-24 |
王丹雪:深圳大水,城市里子和文化基因 2014-05-13 |
顾头不顾脚 2014-05-13 |
中工时评:城市风貌建设要面子更要里子 2014-05-23 |
王石川:权力一应景 大树就遭殃 201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