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宋鹏伟:垃圾分类究竟难在哪儿?
//www.workercn.cn2015-08-20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可回收垃圾用蓝色,餐厨垃圾用黑色,有毒有害垃圾用红色,其他垃圾用绿色,收集车辆要统一标识……昨日,记者从市环卫局获悉,太原市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回收,今后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分成四类回收处理。目前,各城区正在选择试点区域,年内首批选定十个试点。(8月18日《太原晚报》)

  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已成为一二线城市应对“垃圾围城”不得已的紧迫举措。要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唯有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越迟滞将越被动。

  然而,看起来只是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实乃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北京、广州等地推行十多年的现实来看,很难说成功,吸取他们的教训无疑可以让太原的试点推行事半功倍,从成功走向成功。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搞清楚垃圾分类究竟难在哪儿。

  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没有人会反对,但这与能否坚持到底并不是一回事。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初期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积极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都不能坚持。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一是分类工作繁琐,且无利可图。不仅要在生活垃圾中识别和区分哪些可回收、哪些有毒有害,而且这项日均占用十分钟的工作还要每天坚持下来,还看不到直接收益,所以很多人在热情过后便慢慢放弃。

  二是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运转。举例来说,很多城市只重视回收环节,但清运、中转和处理环节仍沿袭过去的粗放方式,甚至干脆将居民分好类的垃圾混装在一起,无疑挫伤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此外,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宣传部门、社区街道、发改委等多个政府部门协同努力,绝非环卫部门一家之力可以做好,倘若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便无法形成合力,使其流于形式。一句话,要让居民真正重视,政府必须首先重视起来,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显然,分类工作的无利可图和分类后看不到劳动成果被珍惜,正是制约垃圾分类的最大掣肘。要想试点成功,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建立奖惩制度,对那些做得好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做不到的可由志愿者或专业人员代做,但须支付一定费用;此外,还必须注重系统建设,在清运、中转和处理环节切实体现分类的价值,并邀请居民参观整个过程,使公众可以感受到举手之劳的积极意义。

  平心而论,人们当下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还很难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即使放眼全球,就连德国、日本这样的榜样也是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才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即使如此,也还有20%的人做不到科学分类。而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仅可以迅速改善垃圾分类的效果,而且可以为素质提高带来空间,两者并行不悖,何乐而不为呢?

  文/宋鹏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