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环保治理不能是“降尘基本靠水,反省基本靠嘴”。治理顽疾,没有刮骨疗伤的勇气和狠心,是不行的
也许你听说过扬汤止沸,但一定没听说过洒水治霾。
前些日子,多家媒体报道,为降尘治理雾霾,郑州市区每天耗洒水量3.5万余吨,平均每两小时洒一次水,按每吨3.05元计算,每天要洒掉约10.7万元,而这些水几乎都是“南水北调水”。近日,郑州市城管局回应,没那么多,每天道路洒水降尘实际用水约1.5万吨,与理论上的3.5万吨有较大差距。
实际上想说,“没那么多”,也是挺多的。每天1.5万吨水,折合水费4.5万元。算笔账,一个月就是45万吨水,135万元水费;一年就是500多万吨水,1600多万元水费。听着都觉得心疼,不仅是白花花银子的问题,更是比金子还珍贵的水资源问题。即便不是来自南水北调,也经不起这么“奢侈”挥霍,别人省着用还来不及,何况一个如此缺水的城市?
当看到各式洒水车成为郑州街头一景,雾炮车、水雾喷头等“治霾神器”纷纷登场时,让人感叹“城会玩”之余,也深觉“然并卵”。一切不减少污染源排放的治理,都是在“耍流氓”。洒水治霾,竭泽而渔,以不环保的方式治理环保,不仅难治其本,简直是自我釜底抽薪,透支环境资源。
那么,为何郑州会如此“大手笔”治霾?一切似乎皆因一场约谈而起。7月28日,郑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被环保部约谈,被指存在大气治理工作不力、扬尘污染问题突出、企业违法排污多见、水环境保护不够等问题,责令尽快提出整改方案。事实上,在被约谈之前,郑州已经察觉到治污压力,召开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动员大会,发布了《关于全民行动坚决遏制大气污染的意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两个意见稿,推出了一揽子举措治理全市大气污染,欲背水一战。
可是,背水一战不能变成“费水一战”。作为首个被约谈的省会城市,郑州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速赶超全国,居河南全省第一位,大气环境质量排名却每月倒数前十,其中4月至6月连续排名倒数第二。这两份截然不同的答卷,明眼人已能瞧出端倪。
就拿扬尘污染来说,一个“住在大工地上”的城市,2000多个建筑工地星罗棋布、热火朝天,粉尘想少都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环境保护却拖了后腿,说到底,还是先发展再治理的老问题。这要是摆在过去,并不稀奇,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已被纳入治国理政纲领的当今,就显得格外刺眼了。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道理懂不懂?懂。为何做不到?放不下对GDP的迷恋,提不起对环保的重视,没有真正做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欠下一笔笔环保账,这个问责的帽子,必定要扣在当地领导干部的头上。
环保约谈很“可怕”,比约谈更可怕的是,屡约不改。2015年“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后,环保部约谈地方政府的节奏明显加速,光是今年上半年,被约谈的城市就有10个, “市长因治污不力被约谈”已成为新环保法执行的新常态。近日,河南省南阳市市长就环境问题公开道歉:“深感愧疚”,而在每次约谈会上,各地政府负责人也都纷纷表示“震惊和愧疚”、“检讨和歉意”,并在约谈纪要上“签字画押”。但约谈威力再大,也只是督促警示,关键要看地方执政者怎么做。被约谈之后,有的地方对污染大户紧急关停整顿,也有的地方似蜻蜓点水,污染突出的问题依旧老样子。
就像大伙儿说的,如果道歉有用,还要法律和制度干什么。环保治理不能是“降尘基本靠水,反省基本靠嘴”,被约谈的这些城市,污染问题已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在腠理之间。治理顽疾,没有刮骨疗伤的勇气和狠心,是不行的。最严环保法白纸黑字就在那里,要让法治这柄利剑真正挥舞出效力,要靠执法者出拳,更要靠执政者履责,挑起环境质量把关的担子,守住环保红线。
发展与保护的博弈,历来已久,但二者并非不可共融,或者说它们其实是一体两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许多地方的成功实践,就是一个最好印证。环境保护是一场耐力跑,各地执政者如何当好领跑者,转变发展观念,跑出转型升级的好成绩,跑得更稳更远,跑出新速度、新天地,这是一场智慧与胆识的考验。
大众日报:“乱收费是否解决”公众最有评议... 2009-11-16 |
大众日报:“乱收费是否解决”公众最有评议... 2009-11-16 |
詹 勇:别让“土政策”成了千年老汤 2010-12-16 |
长江日报:水污染治理主要是发展路径问题 2009-11-12 |
郑 文:摘下“保护牌”挂起“举报箱” 2011-10-11 |
长江日报:水污染治理主要是发展路径问题 2009-11-12 |
盛 翔:洒水降尘流于表面 2015-08-24 |
郭元鹏:环境改良要走出“治尘靠洒水”怪圈 2015-08-24 |
朱永华:“洒水治霾”是在饮鸩止渴 2015-08-24 |
白之羽:治污不能一味求快 2015-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