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徐日丹:网络谣言泛滥,有无根治良方?
//www.workercn.cn2015-09-07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何让刑(九)掷地有声?

  委员建议:确保精准打击,刑(九)相关规定还需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

  在完善打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方面,我国立法脚步一直未停歇。日前出台的刑(九)明确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成都)事务所律师施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编造、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情形入刑,十分必要,突出了立法者对于此类犯罪行为的重视和打击的决心,加大了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

  施杰进一步分析道,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是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因为涉及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人民群众对相关消息是非常敏感的,一旦获得虚假信息,可能会采取一些过激措施,例如不明方向的出逃、哄抢物资,极易造成踩踏挤压等群体性伤害事件。此外,一些民众可能会误信谣言而进行转发、传播,无意中成为谣言的“帮凶”。

  全国十佳公诉人、江苏省苏州市检察院公诉二处副处长王勇认为,根据信息网络社会的发展程度,刑(九)的新增条款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王勇指出,在司法实践中,落实刑(九)还应当注意两点:一是,无论是编造者还是传播者,一般应具有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动机和目的,否则一般不构成本罪,符合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可以按其他罪名依法处罚。二是,要准确把握行为人的主观“明知”。“明知”包括“知道”和“应知”两种情形,“知道”意味信息的散布者对于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事实是确切知道的,“应知”即根据证据推定行为人知道。推定“应知”必须依据各方面的证据材料,综合行为人的身份、职业、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网络发言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新媒体时代中,通过微博、微信转发网络信息的情况非常普遍,其中可能就有不实信息或者诽谤信息。在认定“明知”时应当特别慎重,必须严格把握,不能过高要求普通群众对所转发信息真实性的审查义务。

  徐华玲认为,对于如何理解和适用刑(九)这一法条,需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例如主观明知险情、疫情、警情、灾情是虚假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公众对这类信息应承担何种程度的审查和注意义务。又如刑(九)对传播虚假险情、疫情、警情、灾情的行为在刑罚上还作了升格规定,即“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那么,“严重后果”具体是指哪些情形,需要进一步明确。

  “目前可以针对网络虚假信息进行专门立法,对网络虚假信息如何定义、鉴别进行规定,对制造、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规定,让打击网络谣言有法可依。”施杰建议。

  怎样才能终结网络谣言?

  代表建议:治理网络谣言需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位专家表示,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不能仅依靠刑法作为单一治理模式予以规制,更应通过政府引导、网民自律等综合手段共同治理。

  流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信息公开透明。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针对网络谣言,执法司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同时,当网络谣言出现后,拥有权威话语权的职能部门要迅速出来澄清,既保障公众对真相的知情权,又减少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刘德良认为,以权威信息的及时公开发布来对抗虚假信息和社会恐慌,是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他特别举例说,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相关部门已经召开了十余场新闻发布会,这是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来粉碎谣言的重要一环。而在后期,检察机关也发布了查办相关职务犯罪的信息,及时回应了百姓关切。

  “政府也应拿起新媒体的工具,在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阵地,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建立动态信息发布机制,让人民群众能及时得到可信的信息,这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途径。”施杰告诉记者,他曾向全国两会提交过《建立健全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议》,提到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加强应对机制建设,建议政府建立专门机构,及时化解群众信任危机、消除不良影响。

  刘德良和施杰还呼吁,广大网民应有防范网络谣言的意识,对网络信息进行基本甄别,对于不符合常理、未经过查证的网络信息,要保持冷静理性,避免随意转发、传播,以免成为网络谣言的“帮凶”。

  记者了解到,在辟谣方面,北京、河北、浙江等地纷纷成立了辟谣平台,在抵制谣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浙江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为例,运行一年来,该平台的辟谣内容已超过2000条。今年4月,浙江在线、新浪浙江等在微博上发起微话题“#浙江辟谣#”。数据显示,3个多月的时间内,微话题阅读量已经超过332万人次,接到网友报料线索超过1000条。

  “辟谣平台的建立,对治理谣言将起到积极作用,民众看到网络谣言后,可以通过辟谣平台查证,及时得到真实的信息,也能促进网民不传谣、不信谣,这样的平台值得推广。”施杰说。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还呼吁,所有互联网企业要主动履行责任,切实加强管理,不给网络谣言提供滋生蔓延的土壤和空间,共同维护健康和谐的网络秩序。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