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因为监控盲区,淮南那起“扶不扶”的事件,引发网络上的持久争议。根据相关调查,80%以上的网友支持那位扶起老人的大学生,而那位被扶的老人尤其是其家属的“讹人”言论,受到多数网友的一致谴责。
关于扶不扶的事情,现在发生的较多,争议也很激烈,各种情况都有发生,讹人的、不讹人但也没人施救的、施救被讹的、不施救只打120的……不少人认为,现在社会时风日下,感叹做好人难,做好事难,道德出现滑坡,不只是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老年人也是如此。
不过,这样的事情若总是纠缠于道德是非的饶舌,便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圈。至于讹与不讹,道德更达不到“自明”的境界,终究还是要靠法律来裁断。
比如淮南这件事,一方坚持说是女孩撞人,一方坚持认为受到讹诈。既如此,完全可以诉诸法律,双方都可以通过法律还自己的清白。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民法通行原则,提你的主张,拿你的证据,到法庭上说话,让法律来裁定。法律讲究证据,没有证据,你的主张就没法实现。即便淮南这件事,关键证据缺失,但既然要提出责任划分的主张,那只能按法律程序和规则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堂非常生动的法治教育宣讲课——程序正义的法制原则之集中体现。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实际上这恰是提高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的学习机会。
道德这个东西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争论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出来的。我们总是对欧美一些国家公民开车经常给行人让路,发出道德赞赏的感叹调,其实这不是因为开车的人有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是因为欧美国家的法律重在保护行人一方,开车人都深谙人是撞不得,不管全责与否,民事赔偿这一块都是“吃不了兜着走”。就在9日,美国一家陪审团做出裁决,认定一名女司机在撞死两名中国留学生的交通肇事案中负95%的责任,并判赔总计856万美元的赔偿金。为什么酒驾入刑,效果立现?法律不是万能的,却是社会维系公平的有效选择方式之一。
超越“讹不讹”的道德审判,最终还是要靠法律给个说法,在建设法治社会、走依法治国之路的今日之中国,认识到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燕赵晚报:酒驾警示发狠话缘于执法心太软 2009-08-18 |
刘 敏:社会需要一场道德重建 2010-12-21 |
南方日报:职业道德靠什么来约束 2009-01-20 |
易国祥:彭宇案不是道德撤退的“集结号” 2011-09-30 |
南方日报:职业道德靠什么来约束 2009-01-20 |
孙杨一封道歉信道出了哪些“欠” 2013-11-05 |
浦江潮:乱打远光查处需常态化 2014-08-07 |
快言快语 2014-08-25 |
秦 川:谩骂高考作文题“原型”,危险! 2015-06-12 |
谩骂高考作文题“原型”,危险! 2015-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