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高亚洲:耐人寻味的“无人问津”
//www.workercn.cn2015-09-16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种听天由命的招数,显然是在以形式上的公平,罔顾了学生意愿和学科发展

  关系到学生就业前景的专业细分,却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近日,南华大学2014级土木工程系采用的专业分流方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和讨论。

  一边是专业细分,一边是随机抓阄,中间的违和不言而明。据说在以前的励志读物中,方能见到这种听天由命的“抓阄大法”。同是抓阄,用来选专业,却只能让人唏嘘。

  根据校方的说法,专业有冷热之分,通过抓阄分流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事实上,大类招生在近年的高校招生中,确实是一个时髦的词。如何兼顾学生意愿和学科专业发展,确实是个问题,但难道抓阄大法就是好招?这种听天由命的招数,显然是在以形式上的公平,罔顾学生意愿,而没有尊重学生的意愿,又谈何学科专业的发展呢?所谓的以学生为本,又在哪里呢?

  再看学校的苦衷,出现专业“无人问津”的确挺尴尬。只是转念想来,在“学科专业发展”的语境下,又何以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呢?是学生们太挑剔,还是专业太高冷?这中间着实耐人寻味。如果连校方都能预测到某个专业可能无人问津,却要“强行”通过抓阄来摊派,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强迫。

  当然,并非就此认为,专业的“高冷”是无法原谅的原罪,无论是从高等教育规律还是从现代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讲,出现少人问津的高冷专业,并且执意坚守,反而是值得致敬的高校风格。如何引导好学生对冷门专业的兴趣培养,如何畅通冷门专业与市场的对接,这才是学校该下功夫去攻克的难题。

  兼顾专业间平衡与发展无可厚非,但大类招生后的专业分流切不可沦为一种简单的生源重新配置。大类招生作为推行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希望能以学生、市场的自主选择,来倒逼一些发展无前景、就业无市场的专业转型。一味迎合市场,固然值得商榷,但如抓阄这般的简单粗暴,显然是难以入流的。

  ■我来打酱油

  @Comeon_LX:公平是公平了,却不能达到对学生应有的尊重。选专业一定得遵循学生意愿,这是常识,不能把这转折点的选择交给“天知道”。

  @怕羞的影子:每一个专业都有其生命力,只不过每个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不同而成了热门或冷门。希望学校在专业设置时能与时俱进,与现代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的新形势相适应,能切合社会就业形势,考虑学生就业意愿和前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将学生的自主权还给他们。

  @悠然阿朵:听说过抓阄分家分地,还真不知道有抓阄分专业的,发生在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更让人匪夷所思。分专业应该根据学生所报志愿和学科成绩进行调剂,一“抓”定音难免有误人子弟之嫌,甚至影响学子们的就业选择。如果手气决定运气,那几年的大学学习岂不成了儿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