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罗志华:“医生集团”不只是抱团取暖
//www.workercn.cn2015-11-12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概念方兴未艾,医生资源被“互联网+”重新赋予意义,被再次整合。目前,各地出现了线上线下的医生工作室、医生诊所,甚至拷贝自美国的“医生集团”合伙人模式。医生集团,即医生的“经纪人”,正在国内逐渐兴起。(11月11日《人民日报》)

  医生集团的出现,首先具有抱团取暖的作用。当前医改力度很大,不少牵涉到个人利益,医生的未来存在变数,收入、编制、执业地点等,都可能发生改变,医生做出有关决定,难免再三犹豫。以多点执业为例,医生不愿跨出这一步,是因为以个人名义出走的风险很大,医生加入某个医生集团后再去多点执业,就有一种类似于组织的依靠,减轻了医生因脱离单位而导致的不安。

  在医生集团中抱团取暖,不乏典型的例子。比如今年9月,“名医汇”在深圳成立,该集团实现会员制,统一制订多点执业的规则,这是深圳市医生多点执业改革的一项破冰之举。此外,许多医生集团的签约医生都进入社会保障体系,集团发挥出单位才能发挥的作用,医生依靠集团走向社会不再顾虑重重。这些组织的出现,推动了医学人才的合理流动,探索医生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新渠道,促进了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

  但除了抱团取暖,“医生集团”还具备其他更大的作用。有的更加合理地分配了医疗资源,帮助基层医院提升了诊疗水平;有的丰富了医疗产品,给予患者更多元的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有的在互联网医疗中大胆探索,开发出一些互联网医疗产品;有的则立足于医疗公益事业,发挥专业特长,更好地服务社会。譬如,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举起了公益的旗帜,将集团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基层医院的帮扶与医疗人才的培养上,希望以此来推进分级诊疗。

  医生集团是社会自发产生的新生事物,却对医改能起不小的促进作用,应属医疗体系一个“意外收获”,是社会医疗创新和互联网医疗活力的体现。但正因为其新,也说明规则还很缺乏,管理存在漏洞,因此应该加强规范和引导,促其健康发展,使之能成为政府破解医改难题的帮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