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垃圾分类不是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而应是持续坚持;不是一个环节,而是系统工程。
报纸、饮料瓶,打包后贴上二维码标签,投进再生资源回收柜里,就能获得积分,积分不但可以兑换购物卡、手机充值卡,积攒到一定分数干脆就能直接拿到现金。记者13日获悉,北京环卫集团将推行“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统一纳入互联网积分反馈平台。
将二维码应用在垃圾分类上,这种智能模式很时尚,不仅让垃圾分类更便捷,也让分类好处看得见摸得着,这是科技的魅力,也是创新的尝试。只要有益于垃圾分类,任何尝试都值得点赞。而从现实反馈看,效果也还不错。
比如,在丰台区芳城园社区试运行近一个月,厨余垃圾的精准投放率和收集率明显提升,用户体验良好,居民注册率近50%。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效果显著,缓解了垃圾处理压力,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广大居民来说,分类垃圾未必是盯着物质奖励,而是环保意识的自然养成,但是可变现,无疑更有成就感,也更有动力。
作为第一批全国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北京市2000年开始进行,已走过15个年头,成绩可圈可点。比如从2010年至今,试点小区已从600个增加至3000多个。如何让垃圾分类走得更远?在不断尝试新做法的同时,也应该梳理过往,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有学者认为,要真正解决“分与不分一个样、分好分差一个样”的问题,一是要靠奖励,二是要靠约束。目前,有了奖励措施,如何引入约束措施?垃圾分类应是居民自觉,但是光靠自觉远远不够,在适当机会应配备一定的监督人员。
进一步看,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则是个技术活,除了不能怕麻烦,更需要知道不同垃圾的实际价值,然后正确分类,精准投放。这就需要提高居民对垃圾处理的知晓率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不是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而应是持续坚持;不是一个环节,而是系统工程。如果居民精心分类了,而环卫工来个大杂烩,分类又有何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城市80%以上生活垃圾从家庭中产生,社区是生活垃圾排放的主要源头场所。推广垃圾分类,既要解决分类的最先一公里,更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奖惩并举,假以时日,就会像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将垃圾分类当成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就如不能随地吐痰,这是最基本的素质。到那时,即便没有奖励,居民也有垃圾分类的责任和自觉,并习以为常。
本报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孙曙峦:垃圾分类可先示范引导再实行 2011-04-02 |
杨国栋:垃圾先分类处理再要求分类投放 2014-06-12 |
钟笃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在哪? 2014-06-13 |
宋 华:垃圾分类 关键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2014-06-13 |
经济日报:垃圾分类不能半途而废 2014-07-03 |
刘莉莉:天生随性的墨西哥人为何能搞成严谨... 2014-07-17 |
治理乱扔垃圾光靠“罚”不够 2015-05-27 |
谢庆富:垃圾分类软硬件都得跟上 2015-08-10 |
宋鹏伟:垃圾分类究竟难在哪儿? 2015-08-20 |
上门收垃圾难化解分类难题 2015-11-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