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一再犯事的“饿了么”咋才被处罚?
杨国栋
//www.workercn.cn2016-03-17来源: 未来网
分享到:更多

  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惊现黑心作坊,光鲜亮丽的图片背后的实体店,却是油污横流、不堪入目的“脏乱差”。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申请“饿了么”开店,可以没有实体店,甚至不需要提供任何证照。3月15日晚,北京市食药监局执法人员连夜取缔了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福香来”饭店。16日,上海食药监局通报,对“饿了么”去年11月违反食安法的行为处以罚款12万元,对今年315曝光的其违反食安法的新行为正式立案调查。(3月16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

  虽然各地食药监部门行动迅速,在央视“3·15”晚会播出后立即取缔了被曝光的黑心作坊,且对“饿了么”正式立案调查,但这么快的执法速度还是很难得到公众的掌声。相反,我们都想知道:为什么这些黑作坊经营了这么久,甚至在网络订餐平台上成了热门商家,监管部门却始终没有发现其违法行为,还要和普通百姓一样看央视“3·15”晚会,才知道辖区哪个商家存在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去年11月就被曝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饿了么”,要是不被央视再次曝光,是不是连处罚都能免了,否则怎么解释这迟来的处罚?如果都要靠媒体曝光来提醒监管部门去何处执法、何时进行处罚,还要这么多监管部门干吗?直接给媒体执法权得了,也许执法效率与监管质量会更好。

  对很多黑作坊,执法部门并非一无所知,但要么根本没有进行查处,要么就是简单通知其停业了事,却并没有强制取缔或事后回访。如果不是央视“3·15”晚会曝光,说不定这些黑心作坊还能继续经营好久。像同被央视曝光的北京黑作坊“阳光无限”,此前曾提出过申请食品销售经营许可证,“但工作人员到现场检查之后发现,这里根本不符合食品加工场所的相关条件,所以要求其停止经营。根据举报,这个加工点晚上7点半之后就下班了,白天也全天关门偷偷制作、销售快餐。”如果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取缔该加工点,查扣违规经营的相关工具,并没收店内所有原材料,哪怕是事后再上门查看一次,这家黑作坊能偷偷摸摸经营那么久吗?别说好多黑心作坊都是临街店面,经营并非很隐蔽,至少门口有“饿了么”等网络平台标志的送餐车无法隐身。即使事先不知道本地有这些黑作坊存在,上网络订餐平台也可以发现很多线索。关键是执法部门有没有在认真监管。

  显然,光是责怪“饿了么”等平台管理不力,以致黑作坊利用网络坑害消费者,不如说是监管部门失职渎职,才让不法商家钻了空子。包括“饿了么”在内,众多网络订餐平台与黑作坊合作,都不是首次被媒体曝光或被人举报,光是相关新闻,近年来就有多起,却一直没引起有关部门重视。食品安全监管仍然走不出“问题严重——媒体曝光——紧急查处——风头过后恢复混乱常态”的怪圈。网络订餐平台没有任何合法手续,每天却能销售上万甚至上百万份外卖。即使与黑作坊合作、违反食安法的行为证据确凿,也只被罚十来万,还不到一天的广告费。足以说明现有的监管执法机制存在严重漏洞。地方监管部门不仅都有“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毛病,而且普遍只管实体店,对网络商家却不管不问,任由其肆意违法。

  监管部门如果总是让网络商家位于监管盲区,网络订餐平台会自觉管好加盟商家吗?恐怕那些严格依法管理外卖商户的平台反而可能因竞争不过不守规矩的同行而倒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监管不力的行业出现的情况也不是一两次了。现在毕竟是网络时代,网上外卖订餐不能成为食品安全监管死角。监管部门的眼睛别只盯着实体店,对那些使用较广的网站、APP上的本地食品商家,也应该主动进行走访、抽查,防止黑作坊混入的同时,提醒食品经营者别因在网上销售食品就放松质量管控,用不安全的食品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要不断加大对食品黑作坊打击力度,更要依法重罚那些为黑作坊大做虚假广告的平台和网站,对问题严重的平台和网站,除了要处以巨额罚款,更要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责令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违法成本高了,新兴的网络食品交易才不会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成为食品黑作坊“死灰复燃”甚至“发扬光大”的帮凶。而要让监管部门负起责任,必要的问责绝不可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