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4月5日,一则标题为“女生深夜遭遇劫持”的帖子刷爆网络,女子呼救,酒店工作人员以为是两口子吵架,“行动上没有半点阻止疑犯施暴”。
无独有偶,中国每年报告或有20万儿童遭到抢夺绑架和拐走,但民众面对儿童被公开抢拐却因各种原因装聋作哑,无动于衷。一名网友日前在街头进行“绑架儿童社会实验”,假扮绑匪在街头强掳儿童,观察路人反应。但路人对抢掳儿童毫不动容,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
类似事件令人“细思恐极”的地方就在于此,往往在遇到类似侵袭事件时,受害者不断呼救、报警或者逃走都无济于事,只能寄希望于利用围观群众在将信将疑中伸出的手,然而这只手却总是姗姗来迟。并不是围观群众太无情,摆在现实面前的,是施害者会利用围观群众不想惹麻烦的心理,假装自己是受害者家属,这样即便是群众发现,也只是好言相劝,并不会过分理会这类“家务事”。
由此看来,那些犹豫围观的群众可能并不是没有发现端倪,而是在做出利益权衡后,选择对自身利益的最大保护,对此还有人解释说,是不想介入他人私事。虽然这样的理由不乏合理性,但我想说的是,在诸多类似弱者受害的案件里,现场群众也许都会持这样的立场,或不想多管闲事,或是选择无情离开,这样的举动其实是大多数人的行事风格,而往往就是这样的选择,让施害者有底气为非作歹,受害者也只能沦为“家庭矛盾”的牺牲品而已。
另外,单从围观群众冷漠无情这一角度出发是不全面的,梳理其中的过程,会愈发感觉到苍白和无力。此类事件,反映的不仅是陌生人利用围观群众“事不关己”肆意妄为,在其背后,是我们对小细节的忽视,一些本可避免的惨案,就因为当时很多人出奇的冷静,造成无法挽救的惨痛教训。
从风险社会理论层面来讲,正义一方的失语往往源于舆论生态的失衡,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源于对风险的焦虑,毕竟因为“扶不扶”“救不救”等问题,很多人上升到了“成本论”的界面,被破坏的舆论生态和公信力,都让围观群众变得愈发冷漠无情,很多人也仅还停留在“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常态思维层面。
由此可见,要想修复这样的现状,还需要政府部门在有序和无序的治安问题上及时调和,面对产生的负面后果,不应该还是“亡羊补牢”的主导逻辑,事前的应急预案,事中的及时挽救,才是满足风险社会的需要。
故而,其实不管当事人的关系如何,对弱势群体的暴力行为,我们都应及时伸出手来阻止,这样才是从理性角度出发满足现实需求的首要选择。
萧 坊:“见死不救”是否适宜“法办”? 2011-10-20 |
杨燕明:医院挂条幅庆祝应顾及患者情绪 2012-12-05 |
车祸围观者只顾发微博? 2013-07-10 |
黄春景:旁观者的冷漠不该成时代病 2013-11-06 |
李浩燃:道德星空,需要每一颗星星的光亮 2014-06-24 |
大众话题:虚拟的义愤填膺与现实的安之若素 2014-12-31 |
虚拟世界的义愤填膺与现实世界的安之若素 2014-12-31 |
仲青平:人人都应是网络文明志愿者 2015-04-15 |
“见家暴得管”是道德绑架吗 2016-03-11 |
“严实”之风从家始 2016-04-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