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诸多新闻事件的戏剧性反转引发了舆论的聚焦,以至于每年年末都有媒体评出“年度十大反转新闻”。有别于一般新闻,这些反转新闻在发生之初,很容易受到公众的关注,但很快就面临种种质疑与批判。
情节变化的陡然性是这类新闻最大的特点。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平铺直叙的新闻的吸引力愈发式微,大家喜欢看、热衷评的是那些夺人眼球、甚至刻意制造敏感新闻,而这类新闻显然不可能是单调乏味的,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叙事和复杂的情节转化。
比如,2015年10月,安徽利辛女子李娟在下班途中“为救一名10岁女童而被两条恶狗咬成重伤”。在媒体大范围报道后,网友对受伤女子的捐款一度达到80万元。如果故事到此为止,这就是个相当正能量的新闻了。谁能料到,受伤女子根本不是因救女童而被咬伤,而是在自家养狗场被咬伤的,整个事件都是她和男友刻意“策划”的结果。这种反转,不仅坐实了当事人诈骗钱财的行为,也让奉献爱心的网友蒙受经济损失和心灵伤害。正是因为新闻故事情节的陡然变化,才构成了新闻反转前后强烈的对比性。进一步说,情节的前后冲突背后,呈现的是一种群体的舆论情绪:奉献爱心反被欺骗。这种情绪不只体现在这一事件中。它是一种集体性的社会心理,在缺乏社会信任感的今天,很容易激起大家的共鸣和集体回忆,在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近年引爆舆论的新闻中,都能看到这种情绪投射的影子。
不容忽视的是,反转新闻对集体情绪“投其所好”背后,是集体的消极情绪,正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的反转新闻更容易被热议。比如去年12月,“被重判的鸟事和被轻判的贪官”的新闻,一度在朋友圈“刷屏”,两判决被拿到一起比较:河南一名大学生因“掏鸟”被判10年,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受贿1600万只判了12年。直到后来,大家才知道“掏的是燕隼,不是一般的鸟”。但是,这条新闻触及了集体情绪的两个敏感点:对贪腐官员的痛恨和“无辜群众”社会安全感的下降。换言之,大家担心贪官污吏逍遥法外,得不到党纪国法的惩处,更担心自己有一天可能也会莫名其妙地成为“掏鸟”的主角。
与此同时,容易导致舆论撕裂、各方观点众说纷坛的新闻,也容易反转。但凡引爆舆论的话题,几乎都具备充足的讨论空间,为各种意见的表达提供了可能性。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的事件,尽管后来被证明为假新闻,但舆论中分庭抗礼、自说自话的现象,呈现的是当前阶层分裂、阶层固化等现象,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很多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这种反转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王 聃:“断腿自医”的悲剧效应在递减 2014-05-14 |
乔 杉:面对老人摔倒让想象慢点走 2015-09-17 |
乾 羽:不断反转的新闻中,有多少真相 2015-09-17 |
汤嘉琛:“日本碰瓷”乌龙值得多方反思 2015-10-08 |
袁崇安:披露厅官维权说谎,公民隐私权安在 2015-12-14 |
王 琳:多一点中立就少一点反转 2015-12-18 |
不看噱头看证据,就没那么多“反转”剧 2016-02-23 |
传播正能量 社交媒体不能置身事外 2016-02-24 |
如何才能减轻“反转新闻疑惧症” 2016-04-07 |
再快的新媒体也要给真相一点时间 2016-05-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