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建立“不道德司机黑名单”迫在眉睫
周妍希
//www.workercn.cn2016-06-13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昨天,市民王女士反映,几天前她用滴滴快车约车,因为赶时间,在等车时她就打了出租车离开。随后,她和滴滴司机进行了沟通。谁知,当晚她便收到近百条验证码和多个骚扰电话。昨天,记者致电该司机,但刚刚表明身份,该司机就将电话挂断。(6月12日《北京晨报》)

  随着共享经济概念的引入和共享平台的搭建,我国打车行业也开始借鉴外国打车软件Uber模式,大量的打车软件风行起来。但在给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有关“司机骚扰”的话题频现,其背后折射了一种强买强卖的霸道作风,看来,建立司机道德信用评测制度迫在眉睫。

  都说顾客是“上帝”,可在这些司机眼里,似乎“上帝”并不那么“尊贵”。乘客在规定的3分钟内因故取消了订单,属于合理范围内的选择,司机基于个人怨气而对乘客“死缠烂打”,这种“买卖不成,仁义便也不再”的做法,凸显强买强卖作风,与“你情我愿”的自由交易原则相违背,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

  同时,司机欠妥的处理方式,反映其个人道德素质的缺陷。低条件准入和共享经济下的模糊界限让司机“逍遥法外”,一些借此上位的黑车趁机变成守株待兔的顺风车,触碰非法营运的边界。且不说此,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目的,骚扰他人都不是一种理性的做法。如果司机确实觉得乘客的做法造成了自己的损失,比如时间和燃油消耗,司机也可在合理的范围内要求公司补贴和乘客赔偿。但司机的怨气无法消解,便任由自己的情绪宣泄到无辜的乘客身上,严重影响受骚扰乘客的正常生活,却无论如何都谈不上合理。

  另外,相对于信息和电话骚扰,同样使人感到烦心的性骚扰也必须受到谴责。线上打车服务于2013年在上海兴起,此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打车软件相继上线,此前乘客遭到司机骚扰的事件并不少见,而通过手机软件进行骚扰不过是这些不道德的司机跳上了网络平台继续胡作非为罢了。

  虽然可以向客服投诉司机和给司机较低的满意度评价,但这些措施并未对不道德的司机起到任何实质性的约束作用,我国也暂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投诉审核难、客服处理慢、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以及司机干脆失联,导致乘客的投诉最后只能不了了之,给不道德司机留下继续“小打小闹”的余地。

  呼唤相应的措施规范出台,以保障乘客的现实需求和切身利益。提高打车司机素质准入要求,建立司机道德信用评测制度及不道德司机黑名单制度,加强对不道德司机的行为监管,以及对不道德行为进行相关的说服教育和惩戒等,惟有把不道德的司机“关进笼子”,才能净化打车文明生态环境,让“美好出行”的口号不再是浮夸的标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