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留守儿童之痛如何消解
前度郎
//www.workercn.cn2017-03-29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3月26日,湖南隆回县一名留守儿童杀害73岁老妇,拿走其身上700余元现金后逃离现场。隆回警方发布通报称,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当中。昨天上午,隆回县公安局七江镇派出所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犯罪嫌疑人欧阳某朋为当地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杀死73岁老妇,并从其身上抢走700元现金,离奇而惨烈的故事,读来让人欷歔不已。人们注意到,犯罪嫌疑人身上有两个鲜明的标签,一个是13岁的未成年人,一个是留守儿童。案子很快被破获,人们却没有如释重负之感,反而感到万般沉重。

  虽然说,暴力案件每天都在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并引发了降低入刑年龄门槛的讨论。也不必说,只有留守儿童才会犯罪,而其他非留守儿童可避免风险。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留守所带来的巨大成长缺陷,才使得留守者成为犯罪的高发者。两者之间,虽无必然的因果逻辑,却有着相对的是非联系。当我们未能真正关心并保护这个群体,则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现在来指责这个需要保护的孩子,并没有多少实际性的意义,谈论是否让其入刑,也无多大现实性价值。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和3581万城乡流动儿童,两者总数已将近一亿。据调查,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有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不良习惯。他们学习成绩较差,有的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有的还有吸烟、酗酒、撒谎、摆阔、攀比等不良倾向,还有部分在校外租房住宿,甚至有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这些孩子普遍性格孤僻、内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5教育蓝皮书》认为,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心理出现问题,行为上就难免会走向极端。从校园暴力案件处于高发期,到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自杀,再到湖南三名学生偷零食“弑师”,原本温柔的小绵羊不再温柔,听话的小朋友成了暴力者,留守所引发的成长危机、治安隐忧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若不能从根本去预防和解决,“砍杀老妇抢钱”的留守之痛,就会成为社会危机。

  关心留守儿童,离不开公共责任的担负,并建立一套未成年人保护的体系。留守儿童的现状,其实是制度化的遗弃,或者说是集体无意识的抛弃。囿于户籍管理的壁垒、法律的缺失和认知上的短视,从家庭到社会,从社会到国家,都未能真正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以至于2016年开展的全国性留守儿童摸底,还居然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连人数都没有摸清,更遑论做到精准化关怀。

  留守所折射的另一个问题,则是阶层固化与弱势救助的缺失。未成年人是未来的希望,也是潜力巨大的财富。若其不能留在父母身边,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们每个人才是真正的犯罪者。砍杀七旬老妇的留守之痛如何消解,这其实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追问。

  当务之急,需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并对留守儿童建档,以做到一人一档,为留守儿童应尽量统一提供措施保障。从长远看,需要通过立法和户籍制度改革,让孩子父母真正担负起监护者的责任,让孩子能免于户籍的限制,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并获得相对公平的保护和对待,身心都能健康地成长。让社会善待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才能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高频发态势,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带来的痛苦和危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