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为救命药供应打造制度“定心丸”
张国栋
//www.workercn.cn2017-11-28来源: 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更多

  一元钱一片的巯嘌呤,主要用于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等肿瘤治疗,尤其是对儿童的急性淋巴细胞的后期治疗效果比较好,被称为白血病的“救命药”。虽然目前来看,巯嘌呤市场供应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但是,类似“救命药”出现短缺,这不是第一次了。(11月26日《工人日报》)

  救命药短缺、断供不是什么新闻,近几年媒体多有报道,如促皮质素、鱼精蛋白等药品因为短缺断供,被黑市炒成天价。这次被总理批示的白血病短缺药巯嘌呤片断供的问题,并不止于单一的药品,而代表了廉价药、救命药、小众药生产和流通市场失灵的一类共性现象。

  药品不是普通的商品,有其特殊性,无法全部由市场的供需来自主调节。如,一些救命药由于受到价格的限制利润低,导致生产萎缩,量跟不上去,变成短缺药品;一些救命药属于罕见病治疗药品,需求量低,成不了大众药品;还有一些救命药受到专利或者技术限制,生产企业少,一定程度上带有垄断性质。同时,药品是患者的刚需,特别是无法替代的救命药品,一旦供应量少,更容易诱发市场囤积,人为制造断供的紧张,进而提高价格,牟取暴利,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救命药无法全部由市场自主调节,那么政府的必要干预便不可或缺,毕竟保证病有所医是医药卫生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民生的朴素诉求。此次国家相关部门针对市场断供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其实就是政府的介入干预,并且事实也证明干预的成效相当明显,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即生产出了可供一年的用量,可以有效缓解药品断供的危机。这也说明救命药的生产以及成本制约都不是主要矛盾,关键是如何组织供应、如何维护渠道稳定,形成基本保障制度。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介入干预并不止于解决单一药品短期的供应难题,而是以此为契机,积极落实2017年4月18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开展短缺药品市场撮合试点,探索建立小众药、救命药的供应保障机制。近期还对139个短缺药品进行梳理,分门别类地制定出应对措施。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

  当然,解决好救命药供应保障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兜底保障责任,有度干预,合理调节,根据不同类型救命药的特点辨证施策,逐步建立补贴、采购招标、药品收贮等制度杠杆,形成在信息监测条件下的动态调节机制,指导救命药的生产、流通,保持价格与渠道稳定,给药品的供应打造制度的“定心丸”。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