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防灾求得平安在,减灾换得幸福来。防灾减灾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永久课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的反常性、突发性、多样性、不可预见性日益凸显。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动防范胜于被动救灾。虽然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人力是难以控制的,但灾害仍然是可防可减的。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着力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在这方面,我们仍然有需要加紧补齐的短板。
要补齐教育短板。有媒体介绍称,在智利,一旦灾害发生,居民不需组织就会自觉沿着既定的安全路线撤离;在日本,学习预防海啸的知识、举行防灾训练、熟悉避难路径和避难屋所在地等,都是居民和学生的必修课。而在我国,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如许多人至今还不会打开消防水阀、使用灭火器等应急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续加大力度,推动防灾减灾救灾教育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把防灾减灾救灾的办法和技能融入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切实增强在危急时刻的自救互救能力。
要补齐基层短板。防灾减灾的重点在基层,基层基础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前提。要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统筹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促进乡镇(街道)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灾害信息员等多元力量发展,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满足辖区居民紧急避险和临时安置需求,修订完善基层各类应急预案,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查找问题,调整内容,改进工作,全面提升基层的指挥调度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公众避险能力、快速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
要补齐落实短板。防灾减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在落实上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防灾减灾救灾主体责任,坚持防灾减灾并重、兴利除害结合、治标治本兼顾,把专业技术、基层组织、人民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既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又要在发生重大险情、出现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冲得上去、豁得出去,牢牢把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主动权,绝不能在这方面犯麻痹大意、心存侥幸等致命的错误。(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