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如果粗略划分,可以把德国人分为战时一代、战后一代和当下年青一代。战时一代,亲历罪恶和疯狂,他们的记忆异常沉重;战后一代,经历了从沉默到面对再到逐步深入反省的过程,如今依然是德国反思历史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年青一代,虽未亲历战争,但在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社会大氛围和教育下,对不能重蹈覆辙大多有清晰的基本认知和判断。
几天前,我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一场以德国纳粹历史为主题的新书发布会,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德国人在反思历史上的优良传统。
发布会上,新书作者、德国历史学教授桑德库勒谈论写书的初衷时说道:“我的孩子曾经经常问起关于希特勒和纳粹的问题,所以我决定写这样一本书给年轻人,希望从新的视角帮助他们了解二战,了解纳粹历史。”
近些年来,德国时不时会曝出极右组织谋杀外国移民的丑闻,社会上仍不断发生形形色色的排外游行,学校里欺辱有移民背景学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提醒人们,铲除极右思想余孽并没有那么简单,仅仅强调“永远不要战争”,并不能防患于未然。
在德国,对年轻一代历史意识的培养,历来是很重要的工作。看看德国学校的历史教育:二战及纳粹历史相关课程一直贯穿小学至高中,一些学校会择期将课堂搬进集中营或者博物馆中,让年轻人近距离接触历史;在大屠杀纪念日或二战结束纪念日等节点,他们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年轻人踊跃参加。
这种积极、自主的反思,传递给下一代人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能力与历史责任感。
为了让反思精神得以延续,很多社会人士也以不同方式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德国一位电视制作人前不久专门去采访了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并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这也许是最后不多的机会能和历史亲历者直接对话,“这些资料对后辈人了解历史真相,将是非常宝贵的”。
再比如,德国艺术家德姆尼西创办的“绊脚石”计划。近20年时间里,为了纪念被纳粹政权杀害的犹太人,他和支持者在欧洲多个国家总共铺就了数万块刻有受害人生平信息的黄铜地砖。重现受害者的生活痕迹,让它不因时间流逝而消失于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他启动这个计划的初衷。
二战结束70年后,德国人仍经常在城市广场举行战时老照片展,组织学生朗读战争亲历者日记,让年轻人一边听亲历者讲经历,一边走战争给柏林留下的三座“废墟山”。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在和平现实中“重演”战争历史,让年轻人思考“我如果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会怎么做”等问题。
历史不断远去,越来越多战争亲历者离世,德国当代年轻人与历史直接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少。历史与现实不断扩大的“时间差”,让德国人思考如何才能让反思历史的精神代代相传。这个问题,也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思考。
人民日报:对“反思”的反思 2009-12-30 |
人民日报:对“反思”的反思 2009-12-30 |
金采薇:“价值观”这张牌不好使 2013-04-10 |
班 玮:德国的冷记忆与热反思 2014-02-21 |
金采薇:为什么念念不忘历史 2014-02-28 |
班 玮:从副总理的苦涩家史看德国的历史“... 2014-04-14 |
宁莎鸥:这一次,巴西人输得起 2014-07-10 |
人民日报:承担责任,日本才是“正常国家” 2014-08-15 |
光明日报:维护世界和平 充分共享人权 2014-12-11 |
文化点评 2014-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