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众所周知,硅谷是全球科创中心,也是科技型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硅谷向全世界提供了约120万个与高新技术有关的岗位。在硅谷,评价人才的标准,不会看他的来历与背景,约四分之一以上硅谷居民出生在国外;硅谷也不唯重学历,拿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来说,他们都没有从大学毕业; 硅谷也不会过于迷信资历和履历,硅谷真正相信的是其在创新创造创业过程中形成的差别化成果,由市场去评价,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比硅谷,上海引进、使用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仍有脱节。由于评价人才的主导权在政府,有关部门对千差万别的行业情况、千变万化的企业需求往往难以把握,难免一刀切。企业处于从属地位,面临招工难等突出问题。一是“经历”不如“学历”。比如,受限于偏重学历的准入条件,大量一线技师、技工、营销经理等实用型人才评定职称缺乏标准,紧缺、急需、高技能难以界定,虽然业绩突出,但无法落户。比如,受限于专业与工种相一致的准入条件,客观上造成相当部分跨行业、跨工种、跨专业就业的人才不能办理落户。二是“熟手”不如“生手”。近年来,应届大学生获得户籍后具备了相对就业的不平等优势,没有体现鼓励他们接受实践锻炼的要求。三是企业被动办理。企业获得户籍的数量没有与企业纳税等对社会贡献程度挂钩。北宋名臣包拯说:“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只有打破在学历、专业等方面设置的条条框框,把人才评价权还给使用单位,在实践中评,在使用中评,让企业去评,让市场去评,才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而人尽其才。
发达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是集聚人才的必要要素。就教育领域来看,据对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9个国家的226个高科技园区统计,依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机构创建的高科技园区占其总数的86.36%。有些学校尽管不是搞学历教育,但是由于与企业需求结合紧密,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接触实践,成为“创客”,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很强,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而有的高学历人才,所学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与社会需要脱节,错过实践的黄金期,殊为可惜。同样,医疗、文化资源是否完备,对人才的吸引程度也不一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把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智造中心,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等中心,离不开大力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
建设人才高地,还要夯实社会保障基础。创新创造创业必然伴随一定的风险,“成者为王败为寇”,这是竞争法则。但是,在一个成熟的人才环境里,应建立风险分散机制,让人才与社会合理地分担创新创造创业风险。比如,一个人创业失败了,其基本生活要有保障。比如,失业了还能获得学习基金从而为转业转岗创造条件。比如,失误了还能在宽容的文化环境中重拾自信,乃至东山再起。
人民日报:服务社会:大学的新理念新要求 2008-11-20 |
王培楠:“抢”人才不易,“聚”人才更难 2010-10-13 |
左学金:对“创新城市”要作更广义的理解 2011-06-01 |
齐 心:不分土洋,同台竞争 2012-06-07 |
付小为:让城市更具吸引力 2012-07-05 |
微言快语 2012-07-20 |
文汇报: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2012-11-05 |
2012关键词评点(上) 2012-12-25 |
张天明:借鉴硅谷模式的大学“身影” 2015-03-12 |
中国青年报:上海筹划科创中心竞争力何在 2015-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