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什么替考现象屡禁不止?最关键的是违法犯罪成本太低
高考头一天,南昌曝出成规模替考新闻。从记者披露情况看,替考已成为“组织”和“产业”,有能力成批制作假身份证和假准考证,甚至可将替考者照片,安放到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官网,这才是真正令人震惊之处。
这事并非首例。就在去年,河南杞县高考替考事件,涉案100多人,其中有大批公职人员。案件披露的种种“关卡失守”细节,触目惊心。
为什么替考现象屡禁不止?最关键的是违法犯罪成本太低。以河南替考事件为例,尽管教育部门承认“社会影响极为恶劣”,但处理结果是对涉案公职人员,党纪政纪处分了事;被替考者取消成绩,暂停国家教育考试3年;替考的大学生开除学籍。只有替考中介人员与具体牵线的学校员工,据说已“移交司法机关”,没了下文。教育部公布处理结果后,舆论哗然,认为起不到警示作用。因此在当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拟将组织考生作弊、替考及请人替考行为,纳入定罪量刑条款。
为何会“轻拿轻放”?参与作弊者多数与当地教育部门关系密切,如果案情重大,当地教育部门也有管理责任,自然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破解这一难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依法惩处。虽然目前刑法条文对替考入罪没有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表述的那样明确,但并非无法可依。此前早有专家建议,国家公职人员参与作弊,涉嫌滥用职权罪;社会人员组织群体性作弊,涉嫌泄露国家机密罪和扰乱公共秩序罪;家长和考生参与作弊,涉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扰乱公共秩序罪。
问题在于,教育部门应当如何作为。比如这次南昌替考事件,教育部很快回应:已责成江西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迅速调查核实情况,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然后是取消成绩、停考3年,还有替考者开除学籍之类,最后才提到“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凡发现替考现象,首先应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教育部门协助调查,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在法律管不到的部分,再由党政机关包括教育部门追究领导及管理责任,给有关人员党纪政纪处分。
如此,才有可能确保高考公平公正,维护广大考生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熊丙奇:以改革思路理清“自招”问题 2011-12-06 |
乔子轩:鼓励交证不如严格审查 2014-05-27 |
公孙好:斩断替考“毒瘤”捍卫高考公平 2014-06-19 |
王 琳:防治高考舞弊,责任机制比技术手段... 2014-06-19 |
任小康:“遮丑心态”比替考更可怕 2014-06-19 |
怎样堵住高考替考的漏洞 2014-06-25 |
王旭明:从替考到加分舞弊,警钟为谁而鸣 2014-07-10 |
西 坡:“替考朋友圈”背后的县城政治学 2014-08-01 |
唐 平:惩戒与挽救同等重要 2014-08-04 |
陈志文:招考舞弊层出不穷是教育之责还是社... 2014-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