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清华北大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互掐”的新闻还在网络上发酵,在当下“唯分数论”的升学制度下,出现招生过程中的各种乱象也实属必然。这种现象也并非仅存于一流的大学,在出现“生源危机”的高职院校也同样存在,前段时间,某高职院校以参观学校为名,“挖坑”录取的现象也是为抢生源而不择手段。
笔者注意到,除了“斯文扫地”、“丢人”、中国的顶尖级大学居然如此行事之类的感慨,似乎很少有人谈及高校招生的“专业化”问题。网络上还流传着清华北大争抢学生导致招生人员受伤的图片,其中有文字写道:“拦在车前的是堂堂清华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咄咄怪事,岂有此理!这几位清华的君子,奇迹百花之下,把我们(北大)招生老师抓得伤痕累累……”
事实上,每所高校负责招生的队伍组成人员是复杂的,我们也并不清楚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这两个微博背后是学生,一线教师还是学校招生办公室人员。据网络上某知情者揭秘,“本科生的生源质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发展与地位,只有本科生的招生工作会下放到各个省份,进行专门的招生宣传,考后进行招生咨询。于是,招生组也就应运而生。各个省份的招生组成员,一般都是由当地生源学生和学校内的教学、行政老师构成。”
由招生组的组成人员就可以看出高校招生的“专业化”是值得质疑的。一般来讲,学生参与招生工作,大学四年仅有三年暑假可以连续参与,如若学生个人当年不愿继续参加,这也势必会导致经常“换人”;还有学校是将招生任务分配到各个二级院系,由于招生工作并非院系教授、教师们的常规工作,大多也只是在招生季来临之前进行突击,招生人员直接奔赴各个地区招生咨询现场,由于各个院系负责的是全校所有专业的招生,而非仅仅负责自己所在专业的招生,每个教师未必能理清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情况,即使招生之前加强培训也都是临时抱佛脚,雾里看花,如果学校当年再分配招生指标,施加压力,一些招生组为了完成任务,就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争抢生源。
笔者以为,就事论事地说,招生归招生,教学归教学,这两者应该分开来看,不必过度阐释。北大清华虽然是国内顶尖级大学,但是其招生人员在“争抢生源”的大战中,在那种情境和氛围下也会身不由己,为了保证其最低“分数线”也不得不放下面子和身段,他们争抢的不仅是状元,也可能是各省市成绩排名前十、甚至前二十名的学生,以免他们被其他学校抢走,使得“分数线”一滑再滑,毕竟,“唯分数论”的招录制度下,高分就是学校的名声和面子,而社会、家长和考生对大学的认知也是靠分数,录取分数高就代表学校好、专业好,这似乎成了大部分人的偏见。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前段时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说过,“我们的高校还没有学会怎么去招生。高校普遍没有专业化的招生人员和队伍,没有基于数据和统计的科学的招生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见,争抢生源的现象在短期内并不能完全解决。招生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学校目前能做的就是对招生人员加强专业培训,但招生人员往往并非一成不变,而且,招生人员中的每个人对招生工作的理解和参透也各不相同,有的会为了指标和利益,考虑到个人的奖金,更看重招生数量,不管学生专业适合与否,只要骗录进来即可,而有的人则会及时反思,想要发出声音,将这种乱象彻底公之于众,力劝家长和考生不必如此盲目,作出善意提醒。
姜 赟:“招生掐架”暴露教育功利化之害 2011-07-04 |
姜 赟:“招生掐架”暴露教育功利化之害 2011-07-04 |
刘巽达:生源大战凸显评价标准单一 2011-07-05 |
冯 玮:预录取不规范,导致南大“鸽子门” 2011-07-26 |
黄 顺:高校“吃不饱”未必不好 2012-06-28 |
丁永勋:名校如此抢“状元”,带坏招生风气 2012-07-04 |
面试全程录像,能否防止招生不公 2014-01-06 |
长江日报:高招制度需要更大的公开性 2009-05-15 |
长江日报:高招制度需要更大的公开性 2009-05-15 |
该如何让人相信没有“内部指标” 2008-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