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不久,一组BBC制作的中国教师赴英国试教宣传片走红网络。宣传片显示,中国式教育在英国遭遇了种种不适与冲突,甚至有课堂纪律涣散导致中国教师时时陷入崩溃的境地。近日,当事教师坦言,实际上,崩溃与冲突从未遇到过,相反,课堂纪律很好。(8月19日《新闻晨报》)
回过头再看,宣传片中的冲突与矛盾很可能是影视公司刻意采用的一种宣传手法,这种手法在影视真人秀节目中被经常使用,通过断章取义突显矛盾与冲突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观众的观赏兴趣。
在当时宣传片甫一播出之后,中国社会的舆论即被引爆。宣传片似乎进一步佐证了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中西教育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差异显现为:中式教育重灌输、重规训、重纪律,西式教育重引导、重启发、重开放。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中国的课堂中纪律严格,学生安分守己;而西方的课堂中纪律涣散,学生自由散漫。可以说,严肃与开放似乎已经成为中西教育的标签。普遍的观念甚至认为,正是中西基础教育中这种鲜明的差异,导致了中西科技进步与科学创新能力的差距。
这样的差距近年来不断地倒逼国人反思中国式教育的弊病,激励中国社会借鉴西式教育的长处,改良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自然科学教育中封闭、沉闷的局面,将创新式思考、启发式培养引入中国基础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中。但在现实中,这种改良意愿却催生出两个观念误区:一是将调皮与不守纪律视为创新与活力之源,反之将守纪律、尊重他人视为丧失活力的表现,这种观念误区不限于校园;二是一味注重自然学科教育方式的革新,而忽略了人文学科教育的配套改良。
中西教育的确有差异,但差异并非来自于守纪与不守纪的差异,也主要不在于自然学科教育的封闭与开放。
首先,常常被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式课堂中的纪律与西式课堂中的无纪律实际上只是一种误解。纪律来自于教养、来自于尊重。西式课堂中并非无纪律,相反,正如赴英试教教师所说,由于教育以及普遍的尊重意识,英国课堂纪律非常好。而中式课堂中也并非纪律严明,近日,《中国青年报》一篇深度报道显示,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学生缺乏对老师的尊重,课堂纪律就极其涣散,这与我们对中国学生的通常观感大相径庭。
其次,教育的开放度实际上主要来自于人文学科教育的开放度。人文学科才是真正培育发散、开放式思考方式的关键所在,才是真正锻造学生创新式思考能力的战场。封闭的、标准答案式的人文学科教育方式无法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发散式思维的自然科学家。
更为根本的问题是,笔者一向认为,导致中西科技创新能力有差距的原因,除了基础教育中人文学科教育方式的差异,更重要的,乃是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制度环境。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科研经费的分派、科研创新激励、科研机构管理、科研工作者管理等等方面,是这些制度中的弊病在限制着科研创新与科技能力的提升,禁锢着科学研究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以说,如果这些制度不改良,如果科研管理、经费分派依然由权力主导,科研机构、科学工作者管理依然奉行官本位、权本位,再好的基础教育也将遭遇体制的“拦路虎”,从而无法释放创新的活力,奠基起中国技术进步与科研创新的“大厦”。
文/岳乾
王晓亮:别让借读费穿上新“马甲” 2010-12-29 |
熊丙奇:国内读中学国外读大学,完美? 2012-08-13 |
时言平:学科争议本质是课程结构设置 2013-11-11 |
李晓鹏:教育公平关乎未来 2015-03-12 |
中国教师英国“支教”,大家别太得意 2015-08-05 |
李晓鹏:中国教师英国“支教”,大家别太得意 2015-08-06 |
赴英“支教”引“中式教学”再思考 2015-08-07 |
胡欣红:中西教育是互补而不是对立 2015-08-07 |
胡欣红:中国老师“骂哭”英国学生,别瞎起哄 2015-08-07 |
程振伟:看低中式教育的主要是国人自己 2015-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