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高 路:中小学教师,离“教授”究竟有多远
//www.workercn.cn2015-09-10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教师节前,总理李克强带给老师们的大礼包可谓沉甸甸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止于“副高”的天花顶板打破了,1270万中小学教师也能问鼎“教授级”这一职称。过去的数十年里,教师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人不但桃李满天下,同样在学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正高职称对他们的教育人生,的确是最大的告慰。

  教师的春天到了,可能否看到百花齐放的盛景呢?副高这块天花板是打破了,可是教师队伍中那块无形的天花板有没有打破呢?评正高不是论资排辈,也不是对劳苦功高者的简单奖赏,是需要学术支撑的。如果把此次职称体系的改革理解为某种福利,就小看了它的作用。

  比如,评正高的一条硬杠杠——论文,虽然国家规定了向基层倾斜向实践倾斜的政策,但这句话透露出的意思恐怕本身还在于对学术成果的坚守。在各行各业,能评上正高职称的都是行业内出类拔萃的人,当然没理由在中小学这块板子上短下去。所谓的倾斜不应被理解为降低了标准,而是充分考虑中小学老师的工作特点以后的调整。一声教授是尊重也是责任。把这样一顶桂冠给予中小学工作的教师,是对他们的肯定同时也是鞭策,是希望他们不仅能教书育人,也能在学术上结出丰硕成果。

  有人担心对学术的强调是否是对中小学教师的苛求,基础教育中似乎没有学术研究的空间。这恐怕也是对基础教育的误读。与大学教育相比,中小学教育虽然专业性要弱一些,但同样也有学术价值。我们的教育其实仍然比较粗糙,仍然有着巨大的改进空间,有许多模糊的认识,比如,德智体美劳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集体化的教学模式到底怎么实现最佳配置?怎么回应“钱学森之问”?怎么应对古代和现代文明的关系?今天的很多社会问题其实都发端于教育,教育同样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问题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回答者是中小学老师自己,是他们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认知和研究。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有很多可以上升到学术的高度,而这恰恰是社会最需要的东西。须知,基础教育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的问题解决得好不好。

  伴随着中小学职称体系改革的还有教育体系的改革。某种程度上说,老师同样也需要完成由一个教育者向社会工作者甚至学者的转变。历史上最优秀的那些老师从来都是一个领域的专家,是社会问题的思考者和探索者,春秋时期的孔子是这样,近代的蔡元培也是这样。在他们身上,思想散发的光芒,远远盖过了一个教师的范畴。

  副高不是教师职业的终点,正高同样也不是。如果以这个标准衡量,中小学教师整体上呈现出的素质其实离社会的期待还有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多年的按部就班、周而复始、鲜有创新,也体现在中小学教育对社会问题的无视和回避上。中小学教师如果不能从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寻找答案,不争取做整个社会的基础,不立足于解决社会问题,不深刻思索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命题,只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恐怕很难承担起整个社会的重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