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人云:“没人愿做屠呦呦”绝非危言耸听
//www.workercn.cn2015-11-12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 更多 |
在近日举行的财新峰会新知论坛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谈及屠呦呦。他说,如果做原创研究所取得的回报,还不如做山寨、卖假药、行骗的回报高,那么在中国,将没有人会愿意去做屠呦呦。(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屠呦呦的“力推者”,饶毅说,屠呦呦做了多年研究,还曾以身“试药”,但她并未收到太多的回报,高额的利润更多地被一些制药公司拿走了。他说,屠呦呦所作出的原创性工作,对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具有极大价值。此次获得诺奖,值得欣慰,但也暴露出了我们对原创性研究经费支持的不足,以及对具有原创成果的创新人士相应奖励机制的缺位。
诚如斯言,屠呦呦虽获诺奖,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依然任重道远。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学习屠呦呦教授远离喧嚣、静心科研的精神,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在人、财、物等各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保证他们能有尊严的搞好研究。这一点,李克强总理今年5月7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时,就已经做了特别强调。李克强总理指出,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蔚然成风。
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我们要向屠呦呦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致敬,切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要身体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不断成长起来,避免陷入“没人愿做屠呦呦”的尴尬。“没人愿做屠呦呦”的疑问,警醒我们的社会更加关注科研创新、科研人才挖潜、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并下决心尽快加以解决。
编辑:丁斌斌
徐 锋:屠呦呦的成功偶然中带有必然 2011-09-26 |
肖 擎:屠呦呦获奖争议可以休矣 2011-09-30 |
吴月辉:少打口水仗,多练硬功夫 2012-12-10 |
柏木钉:登陆彗星,花巨资值吗 2014-11-28 |
毛建国: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 2015-10-08 |
刘根生:科研既是“壮丽探险”,更是“长途... 2015-10-08 |
王传涛:“下一个屠呦呦在哪”仍然需追问 2015-10-09 |
涂洪长:让屠呦呦PK黄晓明是一种危险的逻辑 2015-10-13 |
科学监管助推“医药创新” 2015-10-14 |
陈东海: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防多些借鉴 2015-10-27 |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