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张学炬:听课活动为什么让人烦
//www.workercn.cn2015-12-1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每个学期都至少组织一两次的听评课活动,便于互相学习和借鉴。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很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平台,理应得到老师们的响应和支持。可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一些听课活动开展之际,老师们唉声叹气,把此举看成一件最头疼的事。何故?

  原因就在于,如今听评课活动已经背离其初衷,不是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水平,而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评比。

  有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每个学期都给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老师下达量化了的听课任务,各有具体的听课节数,达不到标准就要影响学校的整体评估。而且,还要看听评课的记录,以及老师们之间的量化打分、听评课活动的照片等。

  只要这些表面文章做足了,就说明该校的教研活动扎实高效,至于活动开展得质量如何,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则被放在无关紧要的地位。因此,每个学期的听评课活动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准备材料,这早已是各个学校没有公开的秘密。

  老师们对这样毫无实际意义的活动提不起半点兴趣。讲课者,无需做必要而充分的准备;听课者只是象征性地记录一下上课的过程,形成文字性的材料,为学校的检查服务。

  于是乎,听课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自由散漫。听课前,老师们听不听各随其便;听课过程中陆陆续续进入的,三三两两退场的,杂乱无序,就像是自由市场,缺乏对讲课者应有的尊重;在听课现场,不少老师呵欠连天,有的接打电话,或者看手机小说,只要别忘了把讲课老师的板书抽空写下来就可以了。

  听课活动只听不评,缺乏有效的反馈,听课效果自然不佳。按理说,听完课所有参与的老师要坐在一起,把课做一个“打磨”,讲课者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听课者说说讲课者的优缺点,对双方都有益。这本是开展听课活动的目的。但如今参与听课的老师,听完课之后,不置可否,各奔西东。

  此外,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切实利益不挂钩,使老师们失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动力,这也是老师们不愿意参与此类活动的原因之一。听评课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这个老师们再清楚不过了。

  但是,即使教学质量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在不少学校,所有的评先树优活动不是根据教学质量说话,而是,实行选举制,票多的优先。即使教学先进个人的评选也莫不如此。教师们在学校的“政治前途”决定于自身的人际关系。这里既包括和老师们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和领导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每每在选举前夕,校领导都要作一番动员讲话,对“中意”的人选往往要作重点的引导,从而使评选的结果在自己的操控之中。老师们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倒不如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听评课不被老师们看重也在情理之中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