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现实版“伤仲永“是家庭教育缺位样本
朱清建
//www.workercn.cn2016-04-07来源: 未来网
分享到:更多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学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魏永康就被人称为“神童”,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像古时“伤仲永”一样,神童魏永康并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母亲曾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甚至喂饭而今忏悔:“是我害了他”。(4月7日《广州日报》)

  之所以将魏永康看做现实版“伤仲永”,是因为在魏永康中,我们看到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准确的说,是与小时候的“惊才艳艳”所不匹配甚至是成反比的成就。在他的“神迹”——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后,怎么着也得是985、211大学的教授,或者是某高难领域的科学家之类,然而,结果却是令人吃惊的硕士学位未拿到被学校劝退,或许,你会说是失误或者天才个性,但后来,却是几次求学失败,因生活“不适应”而辗转各地求职。

  与学业未就、事业平凡相比,还有就是他的性格或许有缺陷,每个月,给曾学梅打一个电话,但谈话的内容却异常简短而且形式化,“怎么样?”“放心呀!”“保重呀!”基本上翻来覆去就是这几句话。 而且,因为母亲的管教,使之形成了不爱说话甚至有些不合群的习惯,曾几何时,生活不能自理,不知根据季节变化添减衣服等等。

  在其母亲的“是我害了他”中,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一者,家庭教育不能越俎代庖去替代学校教育,让学习成绩崇拜成为教育的全部。我们看到,其母亲自小对其进行知识教育,通过“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建立实质性的知识崇拜,更确切地说是学习成绩崇拜,通过写满公式、单词等的“知识墙壁”来强化知识学习,并借用各种跳级和奖状来反馈强化之。

  二者,不能让家庭教育失去成人的教育内涵。一路“陪读”,代劳其所有需要自理的生活技能,甚至到了高中,还要喂饭。在一手包办其知识教育和生活技能外,还不允许其与小朋友玩耍,于是乎,“神童”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失去了与其他人进行情感互动、人际交往的有利时机。

  三者,家庭教育还应是爱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示范。然而,在“神童”身上,尤其是在其硕博连读被劝退后,其母亲不是进行鼓励,给予爱的包容,而是要么打,而从把魏永康打跑出逃39天,要么就是让儿子跳楼,或者,让儿子去被车撞死。外加“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这样的言语暴力,无疑不利于魏永康当时的心理调整和转变。

  不客气的说,现实版“伤仲永”是家庭教育缺位样本,而神童母亲忏悔录是家庭教育警示录,家庭教育不可缺失,这是孩子成人的关键,不容有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