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10月10日,清华发起建立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致力于以互联网技术探索解决中国乃至更大范围的教育问题。短短3年,目前清华慕课有196门,位列全球大学头名,而学堂在线有来自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600万的注册用户。沿这个方向走下去,应该是要聚集更多的资源、更多课程上线,推动更多教师使用慕课,并与翻转课堂结合实践混合式教学,更多些保质保量的混合式学习学位项目。
但我认为这还不够。目前主流的互联网+教育的主攻方向是“效率导向”,主要聚焦在知识传授上,学习成效的提升主要寄托在了旧有的课堂形式的互联网化平移。但大学功能显然不只包括知识传授这一条。下一步,必须思考和探求新的范式,即在教育理念上升级迭代。
有人说,互联网不擅长的,是传授那些非知识、非课程的内容,这就注定了校园生活在大学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也因此,甚至有人预测在未来的大学教育中,“硬内容”的部分以课程为主,互联网占据上风;而大学应更多强化“育人”方面的优势,以人际体验来延续大学的生命。但我们大胆设想一下,随着AI和VR等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原住民成为学习的主体,随着虚拟社群的舒适度开始追赶现实社群,那些“生活体验”、面对面的互动,真的不是互联网的胜场吗?真的还能区分出线上和线下的重大分别吗?
那么,什么时候发生这个“范式转移”?我想,会越来越快了,不仅是基于技术的变革,也包括社会认知的演进。已经有一些公司在招聘时公开强调不再看文凭学位,也有互联网教育平台更着重于新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学习者沉浸体验的虚拟学习环境的平台也出现了。
更应关注的是,谁来推动这个“范式转移”?希望正是寄托在那些网络原住民身上。他们未被传统的教育模式固化头脑,天生就以网络精神为自然而然、以互联网与生活的融合为自然而然。这些青年,不把习惯当自然,是敢于挑战教育难点、学习痛点并打造成长支点的青年一代。
只有这些网络原住民青年,才能从质上而非量上、从范式上而非效率上,给在线教育乃至教育,带来新生。
“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未来会怎样,就看你的选择和行动。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校长,赵婀娜整理)
人民日报:分享青春 共筑未来 2014-08-16 |
张中华:中俄相知自青年始 2014-08-21 |
陈 方:改变乡村教育的“离农”状态 2014-11-18 |
朱昌俊:“超市型婚姻”是社会功利化的反映 2015-01-12 |
做信念坚定、心系青年、能力过硬、作风优良... 2015-07-24 |
世界需要青年的气质与担当 2015-10-28 |
人民福祉是青年成功的砺金石 2016-03-28 |
让青年干部的路越走越宽 2016-05-04 |
香港部分青年思想异化是如何产生的? 2016-05-30 |
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夯实法治根基 2016-07-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