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近日,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抛出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根据他的调查,北大一年级的新生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甚至还有更极端的——他们动了放弃自己生命的念头。
这份结论一经网上传播,立刻引起舆论热议。有人为这些“思想很危险”的年轻人感到忧心忡忡;更多的人质疑这份数据过于耸人听闻。我们且不去争论数据的可信度,演讲者提出的现象倒是值得我们追问:为什么年轻人会这么想?
在这份演讲中,徐凯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将其原因归因为一些学生因为价值观缺陷导致了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新生质疑“人生没有意义”,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其实未必尽然。对于一个心智正常的青年而言,成长总有一个历程,他们或许在某个阶段对人生有所困惑,但经过自己的观察、沉吟、思虑,心境上早晚会豁然贯通起来。有时候,甚至不经过一番大彻大悟,不出一身大汗,是无法对人生有透彻理解的。正处于飞速成长期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有一些对人生的迷茫,再正常不过。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从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当以考试为中心的价值观突然崩塌,难免会产生虚无感。他们对人生意义的适度焦虑,或许反而有一定积极意义,促使他们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
但我们也必须预防这种适度的焦虑发生“病变”的可能。近年来,高学历年轻人出现抑郁症甚至轻生的新闻屡见不绝,足以引起社会关注。正如徐凯文在演讲中所指出,所谓的“空心病”或许与我们功利化的教育有关。如何让我们的教育不止于功利,进而鼓励学生们去探寻生命的丰富与厚度,或许是学校和社会该思考的问题。
对于年轻人来说,也应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积极去探寻能够燃起自己生命热情的事情,如此,才能让自己生命中的特质和潜能得到极致发挥,从而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抱怨自己“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着”。毕竟,只有通过参与,建立起自己与这个世界的通道,才不会觉得“生活在别处”。
中工时评:“造城运动”该降温了 2014-04-23 |
叶小文:为何厉行从严治党 2014-10-31 |
广州日报:“亚太再平衡”是个伪命题 2015-04-17 |
奇葩证明更是惰政懒政证明 2015-05-11 |
如何防止出现下一个“阙文彬” 2016-02-04 |
怎样关怀“回不去”的乡村? 2016-02-29 |
“空巢村”现象是道善治考题 2016-03-23 |
安监职工月入七千不能成为罗生门 2016-04-15 |
“空巢青年” 是个伪命题 2016-09-06 |
心灵鸡汤能改变“空巢青年”的苦闷吗 2016-09-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