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近日开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动,倡议学生的父亲在这一周时间内,尽可能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引发舆论关注。尽管大多数网友赞许学校做法,认为爸爸参与活动能够避免“丧偶式育儿”,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均衡,但也有网友担心:过于强调爸爸参与,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是否会造成伤害?学校的回应是,“爸爸接送周”是该校面向家长群体的一项倡议活动,并非强制性要求,因而不会刻意强调单亲和离异家庭,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孩子的隐私。
对于学校开展这项活动的初衷,我认为是好的。所谓“伤害单亲家庭孩子的感情”,我也觉得是言重了。的确,这项活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报道里,记者逮着几对放学的父子父女拍照片,幸福溢于言表,可惜这样的“幸福”也许只能持续一周时间。再说,现在小学放学时间那么早,家长大多还没下班,接孩子的起码有一半是老人。照此计,接下来是不是也要搞一个“爷爷/外公接送周”?
话说回来,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并非无的放矢。根据该校此前问卷调查,对于在家里“承担孩子教育工作的主要是谁”的问题,尽管是多选题,但选择“妈妈”的超过90%,选择“爸爸”的不到50%。问到“经常接送孩子”的主要是谁,妈妈占比超过53%,爸爸仅有13%。而根据内蒙古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单位今年初联合发布的《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在家务劳动,照顾老人、儿童、病人方面,中国女性劳动的日平均时长为3.25小时,男性仅为1.1小时。在照顾家庭子女的问题上男性缺位,“爸爸去了哪儿”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
当然,这么说也许同许多人日常接触到的情况不太一样,大家身边,确实有很多负责买菜煮饭、照料孩子的男性。从整体上看,家庭照料方面男性参与不足有很多原因,除了主观原因(如某些人身上的大男子主义,觉得洗碗照顾孩子就该女人来做),也存在客观因素。包括男性工作的时间普遍较长,许多工薪族男性碍于情面,不大愿意告诉上司自己要承担额外的家庭责任等等(想想看,在单位说“我先走了,下班要接孩子”,女性说出这句话大家会感觉比较“自然”)。
男性较少参与家庭照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确实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技能,我们的社会也较少给予男性学习和练习照料孩子的机会。不光带孩子,其他诸如照顾老人(例如为失能的父母洗澡),男人也感觉头疼。所以看到这则新闻,我私下里觉得,接孩子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实在不值得拿出来夸耀一番。要不咱试试给孩子辅导功课、给孩子换尿布、哄他们睡觉?或者,给病人翻身、洗澡?男人上电视作作秀,拍个《爸爸去哪儿》就被捧上天,各种爱心爸爸让粉丝舔屏不已,可生活中哪来那么多24小时带娃的爱心爸爸?我们的社会在照顾家庭的问题上持双重标准,男人永远没有办法进步。
当然,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性别文化、劳动分工体系的相应变化。主观上,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照顾责任。没人天生就是好父母,人都是在不断的“当”和摸索中成长为合格父母的。让电视屏幕和报纸上的父爱延续到日常家庭的照料之中,更多的男人才有望成为货真价实的好爸爸。
(作者兽兽,原载《南方都市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