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的防灾减灾意义非同凡响,我国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近期学生陆续返校复课。但全世界范围内的疫情仍处于高发期,全国各地区中小学校面临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艰巨任务。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的契机,提高未成年人应对重大灾害能力和“灾害免疫力”,筑牢防灾减灾教育防线,是保证学校复学复课大局的关键环节。
从疫情开始至今,我国发布了多个保护未成年人的方案指南建议,主要有国务院印发的《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制作的《复学第一课》专题片,等等。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和学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出许多指导未成年人防疫的科普读物,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法治教育资源。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做到学科学、用科学,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精神,做好科学防疫,同时指导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校内外公共安全秩序,遵守防疫规定,有序复学,使科学与法治精神成为防灾减灾教育的“硬核支撑”。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人们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反思“生态安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将“生态安全观”教育纳入防灾减灾教育体系中,成为紧要的时代主题。“生态安全观”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宇宙哲学观的延续和现代化表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警示我们开展生态安全观教育的迫切性,应当将生态安全观的种子根植于广大未成年人心中,培养学生的生态安全社会责任感,让年轻一代积极践行生态安全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
结合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可以广泛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学生群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能力。但是,当前的疫情防控与应对一般突发事件的性质不尽相同;学生们有的已经返校上课,有的还在居家学习,学习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建立与疫情防控相对接,适应多种学习形式的防灾减灾教育模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和演练。灾害预防教育不仅仅是疏散演练,而是浓缩了防灾减灾教育的全过程,是集防灾知识、科学思维、风险决策、应急模型、多种演练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模型,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培养和实践演练。
防灾减灾教育新模式可灵活适应于学校和家庭,以学生学习自主应对灾害为起点,通过“学习—模式化—演练”的教育路径固化为稳定自觉的长效行为,进而可推而广之,成为灾害危机应对的通用模式。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